于璀
摘要:盡管我們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將學習過程分為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學段,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和心智能力的提高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數(shù)學初小銜接教育為例,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尤其是起始學段,不能僅僅局限于當下課本知識的傳授,要關注學生的學情,一定要站在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起點,用是適當?shù)姆绞椒椒ǎM行銜接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學生們的“不適”。
關鍵詞:初小銜接;教育教學;學習方法
一、明確初小學段間的差異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學生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差異性。有道是“對癥下藥”,就是說,我們要知道“癥結”,才能“出方子”,進而“藥到病除”。以數(shù)學初小銜接教學為例,我們要在開課前明確學情,明確學情我們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學習內容的對比
學生在小學接觸到的知識比較簡單,知識點比較單一,課本所呈現(xiàn)知識的方式也相對情景化、直觀化,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為課時相對比較充足,知識容量不大,所以在授課進度上比較慢,對于每一個知識點,往往通過引入和教師的示范,可以給學生足夠的理解時間,并能通過相對量的練習進行鞏固。對比于小學的特點,初中每課時的知識點容量比較多,有些課時一課時好幾個重要性質和定理,學習的內容也比較抽象,對于題目的變式也十分靈活,很多時候是數(shù)學方法和數(shù)學思想的融合,這對學生來說也是更大的挑戰(zhàn)。
2.學生認知特方式的對比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感性認知為主,對于一些趣味性和情境性更強的問題會更感興趣。從整體來看,思維方式主要是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這種抽象思維訓練,在初中就更為重要了,例如,初中階段的字母表示數(shù),其實就是一種具體數(shù)字向抽象符號的過度。這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對學生的記憶能力觀察能力也是一種考驗,既需要整體認知,又需要部分認知。
3.學生學習方法的對比
在小學階段,教師的授課方式比較細膩,對于題型的分類和總結也很詳盡。老師會幫助學生把知識處理的比較細膩。因此很多孩子都能跟著老師的講授,掌握的不錯。這樣也使得他們習慣于一味跟隨老師,而缺乏自我探究、自我思考的過程。這樣的孩子,到了初中,就會有種也在跟著學,成績卻提不上去的困擾。初中階段對于學生的自學也提出了新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是要發(fā)揮自主探究、自主總結的能力,對知識有自己的初步加工過程,并在過程中積累學習的方法和經(jīng)驗。
二、做好銜接教學的幾點建議
1.時刻謹記,情感先行
個人認為學生進入初中,在開始各學科的學習任務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適應環(huán)境、適應師生。他到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來,需要我們教師走近他身邊、走進他心里,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放下心中的陌生感,一句簡單的關心、一個肯定的眼神,都可以讓孩子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變化。師生關系決定教學質量,親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先走進學生心里,讓學生愿意聽老師的教誨。
2.充分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起點
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不僅僅是備現(xiàn)有的初中教材,還要真正站在學生的認知起點上。比如在講授統(tǒng)計中的統(tǒng)計圖部分,我會提前詢問學生在小學對于各類統(tǒng)計的了解情況;在講授利用尺規(guī)作圖作垂直之前,我會去研讀小學課本中對于過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對于學生要達到何種要求;在講授分式的加減法之前,先用分數(shù)的加減法來過度;在講授平面中位置的確定時,讓學生回憶,在數(shù)軸上確定位置需要一個數(shù)據(jù)等等。爭取為每一個新知識找到最合適的嫁接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切忌想當然,備學情,要備的全面、備的細致,讓我們的銜接做到自然且無痕。
3.引導學生如何適應新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
我相信,“銜接”并非“遷就”,通過對比和引導,讓學生感受新知學習的必要性,從而引導他們主觀意愿地愿意去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比如在講解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有的孩子會猶如頭腦風暴式地根據(jù)自己的直觀想象,給出解答,之后,我會引導孩子對比11幅平面展開圖的聯(lián)系和不同,讓他們感受不重且不漏的分類,在這個過程中,就是分類思想的有意滲透,且在無意間,會讓孩子們感受到分類思想的優(yōu)勢。或者在講函數(shù)最值問題時,通過計算可以對比值的大小,同時也讓學生在圖象上找到對應點,讓他們直觀感受,從而對比體會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可以有意地收集起來,作為教研的素材或做城課題,從而探索出更多的方式方法和知識類型,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
《小王子》中有句話這樣說,所有成年人都曾經(jīng)是一個孩子,雖然只有少數(shù)人記得。我們教師不能以成年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過程,那樣,對于孩子們來說是痛苦的。把更多適應孩子認識發(fā)展的設計“有意”地融入我們的教育教學,讓孩子們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于“無痕”之中,真正做到“銜有意,接無痕”。
參考文獻
[1]黃惠暄.初小數(shù)學教材教法銜接對策探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