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言語訓練的一個場,一個讓學生們言語實踐的舞臺,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充滿“兒童味”“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定位;兒童味;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0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74
審視小學語文課堂,我們應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考慮。小學語文課堂必須以兒童為主體,因為只有在兒童充分參與的活動中,才能看到兒童成長的本質。否則,即使課堂流程行云流水,但不一定觸動兒童心智成長的啟動鍵。教師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讓兒童覺得有趣,樂于參與,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文章的標題,通常被稱作文章的“題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是文章的提煉、概括與濃縮。文章的題目如此重要,可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視了運用題目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特別是低年級段,教師更是如此。殊不知低年級段的學生學習閱讀的初期,如何理解題目、如何讀懂題目、如何從題目中獲取文章的主要信息……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初期閱讀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引發(fā)出許多的問題,這樣既對文章的學習有了目標,又對文章的理解有了方向。
開課時,我們可以設問:“讀完題目你知道了什么?”“你還有些什么想知道?”這樣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的導課,既保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又激發(fā)了學生們質疑解疑的能力。
華師大有位教授曾經說過:學生們之所以不能整體感知文章,源于我們教師設計的問題過于瑣碎,把問題劃分成若干個答案,請若干個學生回答,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完整、整體解決和回答問題的能力?;谶@種現(xiàn)象,教師可以通過勾畫課文主要信息,獲取課文主要關鍵詞語,搭架子等形式,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樣的設計,既給了學生動手勾畫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的機會,又給學生搭建一個概括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的臺階;既培養(yǎng)了學生整體感知和概括課文的能力,又幫助學生體驗了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學習成就感。
在閱讀教學中,精讀精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抓關鍵詞句,是精讀精講的一種有效方法。引導學生理解透徹,往往對理解整篇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是一種耗時少、收效大的做法。
《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張定遠先生說: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必須在品析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抓住重點詞句,聯(lián)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是課標提出的一個長效而重要的閱讀方法,也是理解課文,突破難點的關鍵。
例如:二年級課文《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師就可以抓住“忠實”,先引導學生說一說有關帶“日”字的詞語,然后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太陽的忠誠。這樣的設計,積累了詞語,訓練了言語,理解了課文。而且課本內容和生活體驗被巧妙地結合起來,熟悉的事與物幫助學生理解了詞語,豐富了學習方法,拓展了學習視野。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能“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學生對于圖畫的興趣往往比文字高。正好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配備了精美的插圖。恰當?shù)乩脤W生和教材的這一特點,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還會為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fā)展語言的黃金時期,是學習規(guī)范化語言的開始?!罢f”出來就可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課文插圖的中心人物多是與學生同齡的學生,或是可愛有趣的動植物,以其生動活潑的畫面、鮮明的色彩,展示教材內容,密切配合課文內容。在教學中如能靈活、巧妙地運用插圖,找準插圖與語文知識間的結合點,把知識的學習與插圖的理解結合起來,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直觀經驗和感性知識,而且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們要用好課文,更要超越課文,以課文里的言語運用實例為基點,延伸擴散到現(xiàn)實生活之中,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所以當學生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整體了解后,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外搜集的資料,進行讀說結合、讀寫結合、讀練結合等各種形式的延展。
教師不僅是教材的執(zhí)行者,也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新者。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思考,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言語訓練的一個場,言語實踐的一個舞臺,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充滿“兒童味”“語文味”。
參考文獻:
[1]趙建華.小學語文教學的童真底色[J].上海教育科研,2015(9).
[2]劉建平.讓學生享受充滿童趣的小學語文課堂[J].新課程(小學),2015(7).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張琳軍(1969.12—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中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