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楠
【摘要】素質教育模式下,小學生美術教育得到了人們的重點關注。認真落實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其審美能力,讓小學生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下面本文主要論述了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審美及創(chuàng)造能力,推動小學美術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 ?審美能力 ?創(chuàng)造能力 ?培養(yǎng)
在素質教育模式下,小學美術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是小學生美育教育的主要方式,還能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只有認真落實小學生美術教學工作,才能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的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審美教育簡稱為美育,在對人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主要的方式是通過自然美、社會美以及藝術美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能夠在審美的各方面素養(yǎng)有一個綜合提升。針對兒童少年來講,審美教育能夠很好的幫助他們進行啟蒙教育,在小時候就能夠通過馬克思主義審美觀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在以后的成長中能夠在審美活動以及審美創(chuàng)造中茁壯的成長。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時候,對美術審美教育要想進行加強,必須對美術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種方式在大綱中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在很長的時間里,美術老師對學生們進行美術課教育的方式都是通過圖畫的方式進行,這就使得學生們只能對繪畫的技術有所了解,而不能更深入的對美學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和感悟。但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是小學美術課應該將審美的思想傳授給學生們,幫助學生們在美學方面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在之后的美學教育中能夠更好的發(fā)揮出作用。將大綱精神深刻的貫徹過程中,不能走入誤區(qū),只是將審美教育理解為對美術的欣賞,將審美教育同美術基礎知識區(qū)分開來,這些都是不對的思想,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們將美術文化的修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提升上來。
一、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美
只有不斷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才能有效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水平。結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不難看出,美術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通過實踐表明,如果想讓孩子們對一件事情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需要將孩子們對這件事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往往都是由于好奇引起的,想要產生興趣最重要的是將孩子們的好奇心引發(fā)出來,當孩子們對一件事有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就會有更大的激情去參與其中。在課堂中,為了將課堂的氛圍變得積極活躍,需要教師對學生們的興趣進行積極地引導。心理學表明: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進行強行灌輸,應該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fā),通過興趣指引孩子們能夠獨立自主的去解決問題。在進行《中國畫寫意蔬果》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第一次對中國畫作有了認識,如果老師運用傳統的方式對學生們進行知識的灌輸,孩子們很難理解,當采用適當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教學時,會使得學生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生們的心中留下一個深刻的烙印。所以在美術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激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從而將學生們對美術的興趣提升上來。比如:在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中國畫的特點———落墨不可更改的過程中可以講一個相關的有趣故事。這是由于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能夠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能夠對這個很陌生的知識有一個很好的啟蒙和思考,接著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產生出學習的動力。
二、在生活中發(fā)現美,提升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想象力,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長時間堅持觀察才能完成,通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找出現實中的各種美。如,在教學《染色圖案》一課時,如果照搬教科書中的方法,教師只需教給學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這是美麗的手帕就可以了,但這樣教學效果一般。在經過反復的思考和探索之后進行對課程進行設計,針對染紙圖案這一中國傳統藝術,為了將其所具有的花紋自然色彩對比強烈的獨特美感形式表現出來,染制了各種小作品作為備用,如:小花傘、小領結、小手帕等。為了幫助學生們對黑板上的兩幅作品范例進行更深入的欣賞和理解,首要的工作是老師要進行講解,接著在引導的過程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們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合理的看法。具體的提問如下:在生活中有類似的圖案出現過嗎?在哪里見到的?學生們的好奇心回答是一定的;根據你們對這些圖案的理解能不能自己動手設計出一些服飾。由于圖案是染在正方形的紙上的,因此學生們在進行聯想時很容易想到的是手帕和圍巾等。在學生們說出手帕時,老師應該將之前準備好的手帕經過三次折疊放在自己的上衣口袋中。在經過這種實際操作之后,能夠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力,這個過程首先幫助孩子們讀懂,接著進行相關的聯想。通過這種問答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們對生活的觀察過程中轉變到對聯想設計的興趣,拓寬他們的想象力。
三、在美術作品中創(chuàng)造美,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創(chuàng)造美是一種高層次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美能夠從側面體現出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高低。創(chuàng)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共同作用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美術教師可以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激發(fā)審美情境,促進學生感受藝術之美。如,在講解《青花盤》時,筆者引導學生欣賞古代各時期的青花盤,感受青花盤的裝飾美和色彩美。當學生欣賞了古今中外一系列青花盤并學習了裝飾的基本方法之后,筆者為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用紙做的盤子,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設計師,利用手中的畫筆勾勒線條,涂上青花特有的顏色。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也是彰顯學生審美結果與審美能力的過程。學生利用線條表達自己的個性,用色彩體現青花的特色,顯示自己在美術方面的靈感。
總的來說,創(chuàng)造力關系到我國民族文化的未來發(fā)展,還關系我們國家的未來發(fā)展。教學改革模式下,教學工作面臨著較大的挑戰(zhàn),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培養(yǎng)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教師的教學工作完成的好壞能夠通過學生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來進行檢驗。
參考文獻:
[1]朱曉磊.小學生審美啟蒙教育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J].黑龍江科學,2018.
[2]李偉.小學審美啟蒙教育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J].中華少年,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