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榮
摘要: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初中地理教師關注與研究的問題。地理教師應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課堂上,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地理知識,還能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從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學方式的改進等方面加以闡述,并提出地理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改進;轉變模式;改進策略
地理講述的是以人類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和人地關系為主要內容的一門學科,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的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綜合知識掌握能力進行開發(fā),實現課堂高效教學的目的。
一、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
1.1不重視初中地理教學
由于地理不是中考考試的科目,在學生初二階段進行檢測,考試達標即可,加之當前學校普遍關注升學率。因而從學校到教師、學生都對地理沒有加以重視,和其他學科相比,地理作為副科,課時少,相應的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也少,對地理知識缺乏深入了解。
1.2中學地理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帶來教學質量下降
由于對地理教學普遍的不重視,一些地理教師也調離地理學科的教學崗位,造成地理教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部分學校的地理教師同時兼代其他學科的教學,對地理知識并不熟悉,學校沒有單獨設立專職的地理老師,這樣的教學只是對地理書本知識的簡單重復,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地理教學質量的下降[1]。加上考試的低要求,學生方面也不會用心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考前“臨時抱佛腳”復習下,基本都可通過檢測。這樣的教學模式在許多學校司空見慣,從而更加劇了地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下滑。
1.3中學地理課外活動少
地理學科教學內容包含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部分,學校把大部分時間安排給主要學科,地理課堂教學課時本來就少,課外活動就不用說了。同時學生本人對地理的期望值也不高,自我要求也不嚴。學校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地理課外調查和研究活動,如攜帶相關教具進行定位等,以便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好地理知識。
二、轉變地理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
地理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一改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模式,在教學中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2]。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內容,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進行教學,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課堂自主活動的空間,形成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當然也不是說教師完全就任由學生自主活動,教師應以講述為輔,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良好活潑的課堂氛圍。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他們探索、觀察地理事物的精神,以便讓他們在動手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啟發(fā)。
三、地理教學方式的改進策略
3.1教學模式的改進。
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多種教學模式以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模式.
3.1.1啟發(fā)模式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引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觀等知識進行感知,啟發(fā)學生跨越時空限制,對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等知識加以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如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啟發(fā)學生,清晨天亮了學生要來校上學,天快黑時就到了學生放學的時間,晝和夜是交替更換的。
3.1.2體驗模式
地理知識的掌握僅僅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是達不到學習要求的。地理知識涉及到的年代久遠、空間宏大,與學生的感知不能統一,因而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進自然和社會,在自然的情景和社會的場景中去體驗學習地理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qū)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就應越小[3]。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進行體驗,借助羅盤、地圖等工具進行定位、方向的判斷,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掌握這些基礎的地理知識。
3.1.3實踐模式
實踐可以檢驗理論、證實理論,地理教學也應遵循理論結合實際的原則,教師可以從“地理觀測、地理調查、地理實驗”等角度引入這種模式,讓學生從實踐中鞏固知識,并將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踐中。如“地形及其表示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制做地形模型,每一種地形類型各自的特點,加深理解五種地形的特征。
3.1.4范例模式
地理教學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并對其加以分析研究,探索其中的原理和地理規(guī)律,這種模式可使學生在掌握地理基本規(guī)律的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范例模式可以是一個案例的具體分析也可以是幾個案例的分析,從中找到它們的共性,總結其規(guī)律。
3.1.5問題解決模式
問題解決模式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用依據進行解決。為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小組成員各有分工,有的負責資料的收集、有的動手試驗加以驗證、有的制定解決方案,最后將各自結果歸納、整理、展示,交流討論,達成共識解決問題。問題解決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3.2教學與生活中的新事物結合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和我們學習的知識有關連,地理學科中涉及到的很多知識都和生活中的事物息息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意識的引入這些事物,讓學生平時注意觀察,思考與所學知識存在的關系,因為學生學習的興趣需要外部的不斷激發(fā),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例如,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教師可以讓學生集體研究討論天氣變化的原因和特征,在加深學生記憶的過程中使其掌握地理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地理教研方式的轉變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要靈活運用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車利民.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6):42-43.
[2]佚名.新課改下如何有效改進初中地理教學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2018(4):40-40.
[3]劉紋君.解析教育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方法[J].南北橋,2017(10):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