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琦
摘要:教學教學,是“教”和“學”的互動與配合。要想讓學科教學取得實效性,僅僅靠教師在課堂上教是不行的,還需要學生主動、積極的“學”。只有“教”與“學”相互配合,才能讓教學取得實效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注重并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前言:
新課改一再強調,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扮演著“主體”角色。這也意味著,教師實施的一切教學活動均要以學生為核心,尤其要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本著生本理念進行教學,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功課,同時在課堂上將學習數學的方法和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上做自己的主人,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和數學素養(yǎng),推動數學教學改革的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取決于教師,而是取決于自己的學習能力。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和課堂教學水平,教師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1]。這樣可以將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具體點說,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可能會100%的被學生吸收。反之,如果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可能被學生吸收的50%也不到。而且,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強,不管是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會主動去學習知識,這對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同,表現出來的數學素養(yǎng)參差不齊,所以對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有的學生存在“吃不消”的情況,也有的學生存在“吃不飽”的情況,而教師教學任務重,很難針對學生一一給予指導。如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去調節(jié)[2]。在課堂上沒有“吃夠”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再補充“營養(yǎng)”,而課堂上存在“消化不良”的學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慢慢“消化”。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既是響應新課改號召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水平、落實因材施教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接觸的都是陌生的知識,為了理解、獲取這些知識,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知識庫中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和相應的學習方法,再將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系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難題,為了解決困難,他們會查閱資料,會請教他人,或者和同學進行討論。由此可見,通過課前預習,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聯系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種能力。長期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3]。所以,教師要重視并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例如,在講解“三角形”這節(jié)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新課,并給學生布置“從自己的身邊找出5種三角形物體”這樣的前置性作業(yè),以此激發(fā)學生課前學習動機,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數學教師不僅要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一步步打牢基礎,還要將數學思想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既得“魚”,又得“漁”。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掌握如何獲得知識的能力[4]。一般來說,數學教師在講解例題的時候,可以邊分析題意邊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在講解“火車過橋問題”“植樹問題”“路程問題”等數學習題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畫圖一邊給學生分析。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直觀地體驗到邊畫圖邊分析知識的好處,并且掌握這種學習能力,在學習數學知識或者分析數學問題的時候也會學著用這種方式去達到學習目的。除了數形結合思想,教師還可以滲透轉化思想、模型思想、類比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掌握了這些思想方法,獲取數學知識將會變得更加便利,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所以分析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即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這樣,學生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遇到一條路走不通,會嘗試著從其他的途徑去思考和分析,這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講解“圓柱的體積”這節(jié)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合作,通過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有的學生通過量筒測量水的體積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而有的學生根據圓的面積推導公式中所蘊含的“極限思維”將圓柱體馬鈴薯切割成多個截面積為扇形的柱體并拼湊成近似長方體而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各顯神通”,無論是視野還是思維均得到開闊,其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結論:
綜上所述,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掌握的知識。而學生掌握的知識并不是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理解了哪些知識,聽進去哪些知識。所以,教師要注重并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為學生更快更好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偉偉.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66.
[2]劉紅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7):79-81.
[3]支啟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才智,2013(17):64.
[4]朱艷紅,王二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4(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