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懿
摘 要:針對現(xiàn)有教材內容和深度的局限性,作者把握學情,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作者旨在引用原汁原味的兒童故事,傳遞英語國家文化,鍛煉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從課本教材走向課外文本,從課堂聽課走向課外閱讀。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情境設計;教材二次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0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5-0079-02
一、案例背景
本次公開課的教學內容為譯林出版社牛津英語7A Unit7 的第一課Comic strip 與 Welcome to the unit,該單元話題為Shopping(購物)。該課時包含三個部分的內容,依次為漫畫中兩只狗的對話、不同種類的商店圖片與名稱的匹配以及一段關于購買禮物的人物對話。就我們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看圖填詞的任務比較簡單,兩段對話所涉及的新單詞與句型也較為容易,按部就班上完這些內容,半節(jié)課則足矣。那么剩下的時間該怎么辦?
筆者在參考以往課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共性的問題。譬如:多數(shù)案例都是先將新單詞如shopping mall(商場)、stamp(郵票)、wallet(錢包)以圖片呈現(xiàn)的方式逐一介紹。學生在各種圖片中不斷地切換場景,看似熱鬧,其實并不連貫,且“簡單粗暴”地消耗了前5分鐘的黃金時間。再如,為了充實課堂,在完成看圖填詞的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又進行了如下一系列提問:“If I want to buy shoes,where should I go? ”學生答:“Shoe shops.” 這樣的處理方式可謂“換湯不換藥”,重復勞動,并無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本節(jié)課的設計面臨以下幾點難題:①時間的富余;②內容的蒼白;③版塊的分裂;④主線的欠缺;⑤目標的單一。一言以蔽之,筆者需要立刻著手的是“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也稱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
狹義的教材即教科書,是教學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卻并非課堂教學的唯一途徑,其普適性帶來了相應的局限性?!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學生的需求、教學目標等因素,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shù)娜∩峄蛘{整?!眰鹘y(tǒng)英語課堂身陷“語言知識點”的囹圄,而創(chuàng)新型課堂則是對教師發(fā)出的吶喊:我們的課堂應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態(tài)培育,我們的課堂要力推學生“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
二、案例特色
(一)內容的重建與整合
1.添加
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有趣的“螞蟻實驗”給了筆者靈感。擺脫二維空間的桎梏,筆者“拉長鏡頭,轉換視角”,得以另辟蹊徑。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跳出平面的語言框架,教師應當看到宏觀立體的文化。教材中的“商店”“購物”等內容應被視為載體、元素,視為學生此趟酣暢淋漓的英語文化之旅中的途經地,而絕非終點。
筆者為整節(jié)課設計了一件故事外衣,課堂環(huán)節(jié)按照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層層遞進。教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全情投入,積極互動,樂于思考。而故事作為設計的焦點,既要原汁原味,又需簡單生動。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邁克爾·邦德(Michael Bond)筆下的帕丁頓熊(Paddington)的故事再合適不過了。
這只在英國本土家喻戶曉的果醬小熊從原始的秘魯來到時尚的倫敦尋找當年與姑父交好的探險家,結果偶遇布朗一家人(The Browns),在經歷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誤會后,開心地融入了這個溫暖的新家庭。這樣一個完整的豐富的情境“能真正培養(yǎng)出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品格……由于素養(yǎng)是在人與情境的互動中生成的,故情境設計是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選擇”。
以該故事人物和主要情節(jié)作為藍本,筆者結合教材內容,稍作改動和創(chuàng)設,確定了 “給帕丁頓熊和布朗一家人準備圣誕禮物”這一課堂主線。前五分鐘導入是本課的亮點,伴隨教師的三個提問逐步展開。設計如下:
[問題一]教師:大家好!上新課前,我們先來聊聊節(jié)日吧!圣誕節(jié)即將到來,西方國家的人們正熱火朝天地準備過節(jié)。倫敦這座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而對屏幕上的布朗一家人而言,今年的節(jié)日非同一般,因為他們要與一位新的家庭成員一起歡度圣誕。他是誰呢?
在接下來的三分鐘電影視頻里,帕丁頓熊與布朗一家四口悉數(shù)登場。通過觀看這個過地鐵安檢的滑稽場景,學生在笑聲中舒緩了緊張的情緒,認識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形成了初步印象,順利進入了接下來的情境。
[問題二]教師:布朗先生在手機上發(fā)布了一條推特(twitter),邀請大伙兒來家里參加圣誕派對,與帕丁頓熊還有他的家人們一起慶祝圣誕節(jié)。教師問:“Would you like to join the party?”學生異口同聲:“Yes!”
[問題三]教師追問:“In western countries, people give presents to each other at Christmas. So,If you want to go to the party, what kind of presents should you prepare for Paddington and the Browns? ”學生們一時沒了主意,教師給出建議:“Well, I think you shoul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ir hobbies, right? So lets start from Mr. Brown.”
2.替換
依據(jù)主線,筆者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做了調整。看圖填詞成為導入后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所以筆者對該部分做了大膽的替換。
(1)情境替換。教材中的虛擬人物和場景全部替換為本故事的人物和相應地點。
(2)任務替換。教材題目如下:陽光購物中心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商店,請幫助Mille在這些商店的圖片下方寫上相應的英文名稱。
為了使本課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筆者將這八類商店與五位角色進行組合。以布朗先生為例,承接剛才的導入部分,首先,學生需要根據(jù)屏幕的中文內容積極思考,將兩句英文補充完整,并借此了解到布朗先生的愛好是“讀書”;緊接著教師提問:“So what can we buy for Mr. Brown?” 學生答:“Books! ”教師追問:“Where can we find books? ”學生答:“Bookshops!”這樣的處理方式鮮活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故事發(fā)展。學生浸潤在情境當中,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四位人物愛好的介紹,由易到難,由單詞到短語,從短句變長句。而帕丁頓熊部分以語篇呈現(xiàn)(日記)。學生通過聽力填補內容,再綜合整個語篇及提示圖做出合理推測。
人物對話部分作為本課第二個教學任務,是檢測學生語言輸出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為保持情境一致,筆者將教材中Millie 和Daniel二人形象替換為布朗家的一對兒女,他們在討論為趕來參加派對的朋友Simon準備什么樣的禮物。學生在聽對話答問題后,要以此為模板,開展小組合作,生成自己的對話。回溯到課堂導入的第三個問題,教師此處再次提問:“So what do you plan to buy for the Browns Family? ”學生在完成第一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所吸收的各類詞匯、句型和文化元素,此時,都已經為關鍵的生成做了充分的準備。
3. 整合
教材每個單元的“Comic strip”往往是與單元話題相關的一個獨立短對話,和“Welcome to the unit”版塊并無多少情境和內容的關聯(lián)。這就為課堂設計的完整性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本節(jié)課中,如何不跳出當前的故事情境,自然過渡到兩只小狗的對話呢?
筆者巧妙地將“內外虛實”合二為一:把教材中無法替換的角色與課堂故事人物整合起來,把無法更改的對話情境與課堂故事情境整合起來。設計如下:
在結束學生對話的環(huán)節(jié)后,教師首先給予贊許,然后過渡到下個話題:“Guess what? Your friends Eddie and Hobo will also go to the party! ”此處,筆者再次使用twitter這一文化元素,在教材內外的這三只動物間不動聲色地構建了一張關系網,而兩只小狗去購物的情節(jié)也被順其自然地整合進了本節(jié)課的故事中。
(二)目標的二次開發(fā)和升華
在完成上述三個教學任務后,本課的基本教學目標已經達成:學生掌握了常見的商店名稱,也能夠用英語交流購買禮物的話題。這趟文化之旅是否就此畫上句號?帕丁頓熊故事的意義是否止步于此? 筆者為課堂的最后五分鐘設計了group discussion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下:
教師提問:“大家剛才的表現(xiàn)真的太棒了!但是,突如其來的事情發(fā)生了!圣誕派對結束后,帕丁頓小熊失蹤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他去了哪里呢?請大家四人小組討論,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由組長用3到5句話記錄你們的故事大綱?!?/p>
學生的好奇心被瞬間點燃,在討論的過程中,各種奇思妙想互相碰撞,匯聚成的故事精彩紛呈、妙不可言。待學生們紛紛發(fā)言完畢后,教師此處仍賣個關子:“你們的故事好精彩!想知道他真正的行蹤嗎?請大家回去后,打開這本故事書,自己去尋找答案吧!”
此處故事的個性化補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鍛煉了學生思維、交流與協(xié)調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讓學生從教材走進了名著,從課堂聽課走向了課外閱讀。這才是本次教材開發(fā)的最高目標。
三、案例反思
本節(jié)課基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對教材內容作了一次較為成功的二次開發(fā)。完整的主線、豐富的內容以及匠心獨運的設計獲得了評委的高度評價。每一節(jié)公開課的殫精竭慮都是教師對自身教育理念的表達。這樣的展現(xiàn)機會和課堂效果卻不常有。身負巨大考試壓力的英語教師如何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找到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成績的平衡點,是需要共同面對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王洪偉.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1):37-41.
[4]劉 森.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教學——2018 TESOL中國大會帶來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18(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