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
【摘要】近年來,圍繞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一體化的問題成為基礎教育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不少教師認為將中小學音樂課程有效銜接,是提高中小學音樂課程質量和發(fā)展學科教學的必要過程。同時對于兒童健康成長與學科體系的完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面對教學改革日益發(fā)展的今天,教師們更加清晰地明白,作為九年義務教育學段,國家對藝術學科(音樂、美術)育人目標的重要性日益彰顯,構建一種新型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及評價模式勢在必行!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實施有效的教學銜接舉措,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做了以下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工作坊;教學銜接;問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設立區(qū)域學科工作坊,強化學段知識銜接鈕帶
工作坊,最早出現(xiàn)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勞倫斯·哈普林則是將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計劃之中,成為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立場、族群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一種方式。 甚至在討論時,成為一種鼓勵參與、創(chuàng)新、以及找出解決對策的手法的活動空間,給參與者提供了比較輕松、有趣的互動方式。
在教學發(fā)展領域,作為教師學科工作坊的建立,首先可以有效的通過區(qū)域內骨干教師的積極參與,在工作坊主(教研員或名特優(yōu)教師)的組織下,對研修活動及學科教學主要問題進行集中研討,形成較為理想的解決策略,從而更為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也可以采用線上或線下研修活動,以保證工作坊的研修質量,引導學以致用;其次,課程標準中明確把音樂學科分為小學和初中學段,這就要求在工作坊的具體研修活動中,首先應該考慮到學科知識的延續(xù)性與傳遞性,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些許困惑。借助“坊”這一載體,可以有效地形成學段知識的銜接交流。如不同學段的教學方式、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要求,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都將成為“坊”內必不可少的討論話題,也必將對教學實際效果起到積極有效的助推作用!
二、以學情為中心,異曲同工推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小學生學習基本具備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中學生基本具備較強的目的性和概括性,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并逐漸進入到辯證邏輯思維。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圍繞學情開展跟蹤分析更為必要,并在此基礎上有意嘗試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形成銜接貫通的課堂架構,更是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在教師工作坊實際嘗試的過程中,“學講課堂”成為健全課堂教學模式的較優(yōu)方案。主要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作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以“學進去、講出來、教他人”作為學生學習方式的導向和學習目標達成的基本要求的課堂教學方式。無論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還是初中階段,作為教學方式,更多的是采用自主學、合作學、質疑學來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強調的是達成“學進去”的結果。而“講出來”則是通過同伴互助的“做、講、練、教”方式,用所學知識幫助同伴解疑釋難,解決問題,強調的是過程,從而共同達到強化知識、發(fā)展自身綜合素質的結果。這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生長”,更能夠結合學生特點,培養(yǎng)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個人素養(yǎng)。
當然,在工作坊教師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要統(tǒng)一坊內教師教學的思維定式,要區(qū)別對待學生年齡特點所達到的認知程度,也要改變有的教師對“自主先學”方式理解過于片面,認為只有將課堂交給學生,放任學生自由,這就是所謂的“自主先學”的界定。要從音樂技能的傳授、歌唱發(fā)聲方法、識讀樂譜的能力和基本樂理知識的理解都要因人而異,因學情不同而區(qū)別對待。如若讓學生對重要知識內容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索,幾乎是不可能全部實現(xiàn)的。教師的課堂作用必須得到保證,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提前預定,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統(tǒng)一,適時融合,相得益彰
課堂教學評價,專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其價值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形成相對統(tǒng)一但又生動豐富的評價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如沐春風,更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鑒于音樂課“學講課堂”模式的形成,教師工作坊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讓“學講方式”也強調把“講出來”和“教別人”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讓程序、策略性知識的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一種自覺。同時,其相應的評價對應指標結合學情也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整。
(一)教學設計與學生發(fā)展性評價
又分為三項主要指標,即學習狀態(tài)、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學習狀態(tài)上,通過課堂觀察可以感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學設計中相應的活動參與度較高,呈現(xiàn)出自主、自信與合作。學習方式上能夠自覺通過自學、互學、問學,悟學、“教”學充分展現(xiàn)出學習過程中的有效方法,且循序漸進。學習效果的體現(xiàn)則應通過教師問題設計,反饋出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把握與思維的變化,觀察顯示,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教學達成度與教師助學的綜合性評價
即教學研究與設計、教學決策與實施、教學能力與素養(yǎng)。教學研究與設計是以教師“順應人性、關注人本、塑造人格”的教育理念為基礎,通過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學情調研的前提下,導向性明確的進行教學設計,并且采用教法適時恰當。在教學決策與實施的過程中,觀察點重點在于教師對教學時機把握的準確性,借助引導、拓展、深化使得教學流程完整有效。教學能力與素養(yǎng)的評價,則是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民主和諧關系建立的框架下,綜合評價教學既體現(xiàn)學科特點,又能做到科學規(guī)范。并適時展現(xiàn)人格修養(yǎng)、知識水平和能力。
課堂評價的運行以學生的表現(xiàn)和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為評價基礎,也是對課堂自我評價和自我矯正的“復盤”體系。必須做到前后一致,首尾貫通,科學規(guī)范、學評一體。從而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孩子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體會學習的快樂。
四、開展中小學藝術實踐及展演活動,補足課堂短板
課堂教學銜接,不能僅僅依靠課堂45分鐘,還應該適當考慮課外因素。中小學階段的活動課程改革,關乎未成年人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墩n程綱要》也規(guī)定: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xiàn)象。要對學生作品(自編自創(chuàng))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意和體驗。為了進一步補足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學生實踐活動缺失的問題,所以有針對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校本課程)及展演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后教學”內容。
學科工作坊的建立可以有機的整合中小學藝術實踐活動,在坊內充分設計與醞釀的基礎上,把藝術實踐、校本課程作為“后教學”的主要內容加以實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及身心特點,又要根據不同學段類型學校的實際需要加以謀劃。要堅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原則。如校園音樂劇、配樂朗誦、合唱比賽、器樂沙龍、詩歌小品等,讓學生有一片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良好的舞臺,這既符合學生的能力范圍,又與學校藝術教育的目標所一致。勢必起到“開花結果”的良好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積極推動的今天,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組建學科工作坊既是對師資資源的有效整合,更能夠搭起中小學教學銜接的橋梁。面對課改深入的推進,相信“工作坊”正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也一定能夠為基礎教育奠定人生的幸福畫上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