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有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勤于思考的頭腦,人人都有成為小小科學家的潛質。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學習效率,生活化便是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生活化教學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進步為人類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認識和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茖W對于我們來說,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小學正處于啟蒙教育階段,行為舉止與思維方式被雕刻塑造,因此,做好小學科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科學向來并非天馬行空的無稽之談,它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熟透的蘋果砸中了牛頓,其茅塞頓開后有了知名的萬有引力;沸騰的開水掀開了壺蓋,受到啟發(fā)的瓦特發(fā)明了蒸汽機??茖W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有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勤于思考的頭腦,人人都有成為小小科學家的潛質。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學習效率,生活化便是有效途徑之一。
一、 課堂教學情境生活化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氛圍沉悶,容易使人覺得疲乏、索然無味。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積極性難以調動。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引入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盡量選擇有吸引力的主題,使學生做到“人人皆可言”。同時,應給予他們適當的討論時間,活躍他們的思維,有助于其集思廣益、互相啟發(fā),并在初步判斷的基礎上能夠學會深入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引用實際生活現象與案例,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的思維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對抽象的道理不易掌握。在引入現實的過程中,可以適當使用直觀性的教學用具,使其獲得生動的表象。例如,在教授“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個大的收音機,隨機抽取一位同學上臺,播放音樂的同時讓他將手放在喇叭上,感受鼓膜的震動,詢問其具體感受。再引導大家一起發(fā)出“啊”的聲音,同時將手置于喉嚨處,再次感受嗓子的震動,并與之前收音機的感覺相比較,尋找他們的共同點。慢慢發(fā)現,原來聲音是震動產生的。這個時候,可以與大家一同回憶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在學生爭先恐后舉例的過程中,拋出問題啟發(fā)誘導學生,使其慢慢冷靜,陷入沉思,并抓住關鍵機會,當其疑問重重時揭示聲音由震動產生的原理。
聲音,是大家司空見慣的,然而同學們過去沒有專門研究過。這樣的一種生活化的科學情境課,寓豐富的科學知識于各種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生活現象之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更喚起了他們的共鳴,加深他們對科學知識的認識與情感上的體驗。通過建立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抽象的書本知識也不再是虛無縹緲的,仿佛伸出手就能“摸得著”了,也間接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索生活中蘊含的科學知識的意識。因為有了真切體驗,學生學起來也更為得心應手,教學過程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課后探究活動生活化
對于學生而言,學校和家是其最頻繁出入的兩個場所,而課堂時間頗為短暫,多數素材的獲取則要依靠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在自身積累、感悟中培養(yǎng)能力。
例如,在講解“蠶”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課后親自飼養(yǎng)一些蠶寶寶,認真觀察記錄其生長過程的規(guī)律特點。漫無目的亦是不可的,教師應適當提出幾點觀察要求。如,蠶外觀形態(tài)是否一成不變,倘若發(fā)生了改變,具體經歷幾個階段。再者,蠶的進食方式是什么樣的,在不同時期食量是否一致。另外,觀察蠶吐絲結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切完畢后,引導學生完成觀察日記,并詳細地記錄實驗過程與結論。類似的科學探究活動屬于一個漫長的過程,若課上直接講述每個階段,必然無法面面俱到,且很多要點講解也無法深入人心。通過利用課后時間,學生親眼看見并參與到整個過程,而部分科學知識就隱含在這一過程中,參與的過程實則是緩慢學習的過程,這讓復雜的學習簡單化。同時,有趣的過程還能增強學生對科學的熱愛程度,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針對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教師要勇于打破桎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培養(yǎng)其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積累知識、提高能力。因為課堂上施教者提供的材料類別屈指可數,且教師也不能時刻督促學生,生活素材需要學生傾注精力去獲取。盡管學生家庭環(huán)境各異,生活經歷也大相徑庭,但是仍然可以在家里挖掘到一定的科學資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需要適時地進行角色職能轉換,由傳授變?yōu)閱⒚?,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養(yǎng)成善疑、善問、多思、深思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例如,時值初冬,難免就會有學生發(fā)問:為什么我的眼鏡總是會霧茫茫一片,起小水珠?這個時候老師便可以引導他們再仔細留意生活中,是否其他場合也有類似的情況。慢慢地,學生就陸續(xù)驚奇地發(fā)現,晨起時窗戶玻璃上也沾滿晶瑩剔透的水珠;從冰箱里拿出的飲料瓶很快也出現小水珠;甚至媽媽燒菜的鍋蓋上面也冒出了神秘的小水珠;等等。當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異常熱烈的時候,老師便可以再次啟發(fā)他們,找出產生水珠的共同點。交流沉思后,也許就能得出水蒸氣遇冷凝結為水珠的道理。此刻抓住機會,為其講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學生必定能印象深刻,且理解起來也會容易很多。因為這是他們自主發(fā)現的問題,比起填鴨式直接灌輸,效果自然不同。不僅有助于增強其科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也能夠讓其真正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
三、 作業(yè)布置生活化(教師推動)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被推到了教育目的的前端。課后作業(yè)的目的是為鞏固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而傳統(tǒng)的以書寫為主的作業(yè)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要課后作業(yè)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作業(yè)生活化是必然趨勢。富有樂趣的課后作業(yè)選擇并非單一化。依據其應用層次,可劃分為應用型作業(yè)與專題型作業(yè)。
應用型作業(yè),顧名思義,要求學生能在具體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科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學知識不僅局限于課堂,還要能滲透進自己所生活的環(huán)境,包括家庭和小區(qū),乃至整個社會,做到堂上堂下充分結合,使知識由抽象變成具體化,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有關聲音的知識后,可以基于學生的自身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形成研究小組,去公共場所辨別五花八門的聲音,尤其是對人體有害的噪聲。調查結束后,可以安排小組交流討論,如何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防治噪聲。從產生途徑出發(fā),可以舉止輕柔,言語溫和,禁止大聲喧嘩;又或者考慮到噪聲的傳播,我們可以戴上耳塞,隔絕噪聲。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實踐作業(yè),學生能夠運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做到學以致用,并充分意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
專題型作業(yè),除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外,更側重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整合能力,使其能夠從系統(tǒng)的角度上看待問題,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了水域污染相關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調查自己生活環(huán)境周圍的水域特征,通過實地考察來認識家鄉(xiāng)的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調查相關污染源,并針對具體現象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或平時治理的建議。通過這樣一個專題研究,不僅整合了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學生關心環(huán)境的意識,教育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
四、 實踐應用生活化(學生主動)
文人騷客揮毫潑墨,其靈感多源自自然、生活。我們學習科學亦無例外,課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教材,科學知識往往不經意間就從你眼前溜過。而學習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運用,唯有如此,知識的魅力才會顯露。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與素養(yǎng),主動地發(fā)掘、探索生活現象,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在生活中鞏固知識。
應用所學知識能促進我們對習以為常的現象的理解。例如,人們常說的“冬不穿白,夏不穿黑?!币驗榘咨瓷涠晃仗柟?,黑色則相反。應用所學知識能幫助我們有效規(guī)避錯誤行為。例如,電閃雷鳴時站在樹底下易被雷襲擊;或是飲用汽水前,上下猛烈震蕩,打開時會迸濺。懂得原理后,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杜絕類似錯誤。應用所學知識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難題。這樣的場景也許你我都不陌生:燒開的水溢出水壺,煮熟的雞蛋居然咧開了口,又或是寒冷的冬天,開水瓶的瓶塞總是蹦出來,等等。利用所習得的熱脹冷縮知識,以上問題均迎刃而解。在日常生活中,上述例子比比皆是,引導學生關注它們,能激發(fā)其探究欲望與好奇心,主動運用知識,進而掌握科學實踐能力。
五、 結論
總之,科學與生活密不可分,一切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必將回饋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要求我們善于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引導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去理解知識。還要充分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留意生活的意識、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的能力,讓科學融入他們的生活,達到提升自我的目標。
教學生活化是節(jié)節(jié)緊扣的鎖鏈,任何一環(huán)的缺失都將致使我們無法牢牢鎖住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自始至終貫徹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生活化教學真正“神形兼?zhèn)洹薄?/p>
作者簡介:
趙靜,江蘇省泰興市,江蘇省泰興市鼓樓小學教育集團鼓樓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