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婧
【摘要】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之下,小學音樂教學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同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音樂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陶冶情操、展現美的過程。小學生天真爛漫,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音樂的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還要對其傳遞真善美。本文通過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音樂;美育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美育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能夠凈化人的心靈,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讓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的時候,也能感受到美與藝術,并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在生活中也能夠發(fā)現美。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提高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意見。
一、教師要設立情境,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充分感受音樂之美
音樂教學中場地的優(yōu)美非常重要,所以,首先要對音樂教室進行美化,將音樂教室裝扮得更加富有音樂氣息和美感,讓學生在音樂的學習中也能感受到音樂的存在和美感的享受。比如,在音樂教室中貼上音樂家的頭像,還有他們的一些簡介等,還可以掛一些樂器圖案、學生進行音樂表演的圖片等,讓學生在音樂教室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增加情境,多媒體能夠更加立體、快速地將教師想要傳到的學習內容傳遞給學生,還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通過對音樂教師的情境布置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同時還能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二、讓學生通過視唱來感受音樂的旋律之美
在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增強學生的視聽基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演唱中或者聆聽中感受到音樂的美感,理解音樂中所蘊含的意義。視唱能力其實就是讓學生能夠把樂譜轉化為旋律,并能夠發(fā)聲唱出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融入到音樂的意境之中。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將視聽教學設為教學的核心內容,通過對學生樂理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視唱感得到有效提高。
第一,利用游戲,提高學生的節(jié)奏感[1]。音樂的美感就是通過節(jié)奏體現出來的,噪音和音樂最大的區(qū)別也就在于節(jié)奏,富有節(jié)奏的聲音才能被稱之為音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節(jié)奏教學,節(jié)奏教學的強化首要的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所以,游戲是激發(fā)學生節(jié)奏學習的有效手段。
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節(jié)奏的教學時候,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快慢感,通過小游戲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而不是通過演唱的形式讓學生去分辨。教師可以在課件的設計中加入游戲,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問題答對了課件上的人物就會露出笑容,答錯了人物就會哭起來。讓學生參與到這個游戲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也可以通過拍手的小游戲進行教學,教師在歌曲教學中,讓學生一起拍手唱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也能夠讓學生打消膽怯的心理。所以,游戲在音樂教學中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節(jié)奏,并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第二,音準訓練是提高音樂視唱能力的有效手段。對很多小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也只是停在簡單的演唱和聽中,對音樂的美感理解就不是很高了,所以,要通過對學生的音準訓練,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并能夠創(chuàng)造出音樂的美。
比如,在進行音階的練習中,教師要有意培訓學生對音準的把握。在練習中可以通過換氣的方法,讓學生在唱歌之前進行簡單的練聲,讓學生使用正確的口型和換氣方法進行音階的練習。學生在學習樂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感受一下音樂的美,通過感受和理解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對學生進行《兩只老虎》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聽幾遍,讓學生初步建立起對音樂的美感,然后讓學生學習歌譜并記住音名,再融入到伴奏里去演唱,慢慢地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在樂譜的學習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多練、多想,只有在練習中才能慢慢提高識譜能力。
三、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之美
對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心理,教師一定要進行親自示范,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學生很多的學習習慣都是通過模仿教師得來的,榜樣對學生的作用非常大,也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要從一而終,因為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引來學生的模仿。課堂上的示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導,在最后要對課堂的學習進行總結,讓學生談一談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和感受。
四、讓學生通過朗讀歌詞來感受音樂中的文學之美
一首完整的音樂包括歌詞和旋律,音樂的歌詞就像詩歌一樣,不但富有節(jié)奏,且很有旋律感和意境[2]。小學的音樂歌詞非常形象,能夠讓學生迅速感受到歌詞要傳到的意思,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歌詞中的意境美。學生通過對歌詞的分析、朗讀等手段,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對文學之美的享受。
比如,教師記行《跳繩》的教學中,由于歌詞內容的優(yōu)美生動,可以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朗讀。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增加節(jié)奏感和對歌詞的熟悉程度,然后再通過朗讀比賽的形式增強學生對歌詞的記憶。在歌詞記憶的基礎上,教師再將伴奏播放出來,讓學生跟著伴奏一起演唱起來。在學生對歌詞進行欣賞并朗讀的時候,能夠對音樂歌詞的文學之美進行很好的感受,同時還能使學生學習音樂變得簡單起來。
五、引導學生利用肢體語言演唱,抒發(fā)音樂之美
教師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多展現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在學習音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豐富演唱的形式,讓學生的想法得到采納和尊重。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演唱,讓一部分學生進行演唱,另一部分學生進行伴舞等。在形式多樣的演唱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六、讓學生在編創(chuàng)活動中體會到音樂的創(chuàng)造美
創(chuàng)造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對音樂活動的創(chuàng)造心理一旦得到激發(fā)和肯定,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開創(chuàng)新性教學,也能使小學生的心理結構得到優(yōu)化。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指導,并讓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在音樂活動中得到體現。學生可以在團體中以音樂劇等各種形式進行創(chuàng)造,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增強體驗感。當學生表演完之后,對一個通過自己參與創(chuàng)作的作品的那份喜悅之情是非常寶貴的,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能讓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高。
七、結語
在我新課改的不斷要求之下,小學音樂教學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更是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感受的要求。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對音樂美感的享受和實踐,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豐富教學方式和內容。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推動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步伐。
參考文獻
[1]呂春梅.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學周刊,2015(6):90.
[2]艾海霞.審美教育在音樂課堂中應用的優(yōu)化策略[J].新校園(閱讀),2016(3):35-36.
[3]邵凌春,張瑞豐.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樂,2017(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