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蘭蘭
【摘要】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領域中一個比較重要卻又不易百花盛開的園子。糾其原因,與習作教學本身的特點不無關系。習作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是學生的文字表達。而這表達,如果沒有學生內(nèi)在的“文心技巧”,只有老師外在的“文字技巧”,必然很難達到花香滿園的境界。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心技巧”,筆者以正在開展的一項課題為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民間兒童游戲? ? 作文教學? ? “文心技巧”
“文心技巧”一詞最初由管建剛提出,他認為對于作文教學而言,“文心技巧”比“文字技巧”更重要?!拔男募记伞笔且环N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標強調(diào):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只有懂得這一點,學生才能知道寫作的方向,才能不一味地受命于教師,才能真正獲得動筆寫文的快樂。這種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就是“文心技巧”的核。
如何挖掘?qū)W生內(nèi)心深處這個核,或者說,讓這個核發(fā)揮出它的能量?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探索發(fā)現(xiàn),將“民間兒童游戲與作文教學進行整合”不失為一個好策略。這樣既可解決兒童作文時無話可說的局面,為作文教學注入真摯情感,同時也為民間兒童游戲的傳承開辟新渠道。換句話說,學生“文心技巧”的培養(yǎng)可始于民間兒童游戲。
一、以新課標為準繩,關注意識培養(yǎng)
首先,要培養(yǎng)讀者意識和真話意識。參加活動后寫出的相關文字,是一種情態(tài)反饋,無形中能培養(yǎng)學生的讀者意識。教師將寫成的文章在班級進行展示、交流,學生必然會注意到要讓聽眾有認同感,不會胡編亂造。這正符合了新課標強調(diào)的:“作文教學要‘說真話、實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的要求,讀者意識和真話意識是“文心技巧”培養(yǎng)的一個有力方面。
其次,要關注發(fā)表意識。讓學生的作文不再成為只有教師閱讀的專利,而要通過班刊、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形式讓孩子們撰寫的文字擁有更多的讀者,讓更多的同伴、家長加入到讀者的行列,這種方式能使學生源源不斷地獲得寫作的動力和能量。
而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要注重學生現(xiàn)象思辨力和心靈敏感力的培養(yǎng)。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走到思考的極限。舉個例子,在開展“跳房子”活動時,有個別同學說這個游戲沒意思,好,請你說出它沒意思的5個理由,再說出你認為有意思的游戲,同樣給出5個理由。類似頭腦風暴的活動形式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再就心靈敏感度而言,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那雖是一種天生的靈性,但同樣也是可以捉摸的。生活就是一個感受的過程,要引導學生學會捕捉內(nèi)心的想法,進行自我審視,培養(yǎng)心靈敏感度。
二、以行動研究為基石,踩實行動臺階
意識是形態(tài),行動是實質(zhì)。意識是學生行動的指南,確立了意識后應在方向指引下一步步地開展相關活動,享受行動的快樂。
新課標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币悦耖g兒童游戲為入口,打開學生習作的小路,表達一份真實的感情,形成自我表達,以及同伴間交流的情感空間。
民間兒童游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又不受人數(shù)、場地、環(huán)境的限制,而且富有一定的時代感。在某一代人的記憶中,跳房子、滾鐵環(huán)、丟沙包、拾子兒、抽陀螺等游戲是多彩的童年回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這些傳統(tǒng)游戲逐漸被遺忘?,F(xiàn)在的孩子更多時候與電腦、平板、手機相伴,他們與外界接觸的范圍廣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了,但同時感受質(zhì)樸童年生活的機會也被埋藏了,通過挖掘民間兒童游戲的魅力,可以讓它重新走進學生的童年。
1.組織搜集民間兒童游戲,開啟童年新模式。
組織學生走訪祖父母、父母、教師,聽他們講述小時候參與游戲的經(jīng)歷,回憶童年趣事,再結(jié)合網(wǎng)絡資料,了解民間兒童游戲。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在班級開展民間兒童游戲搜集活動,讓孩子成為這項活動的發(fā)起人,這樣一來,民間兒童游戲一開始便有了學生主動的情感參與。
2.開展兒童游戲活動,親身體驗游戲的快樂。
在評選出“最喜愛的游戲”的基礎上,教師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參與游戲活動。活動可以邀請專業(yè)的體育教師進行技術指導,讓活動開展得更有保障。開展活動時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活動器材、活動規(guī)則以及活動日程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顒娱_始前,還要注意安排好學生的準備活動,這也是活動取得成功的保證。還要提醒的是,活動之前要對學生的關注度進行有針對性的調(diào)查,比如活動中某些個體的心情變化、所見所聞以及團隊力量等,讓活動場景先零散儲存于學生的頭腦中。管建剛教師說“少訓練文字,多養(yǎng)育文心”。在這期間,教師可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使活動富于變化,既增添活動的情趣,也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
3.撰寫交流文稿,讓活動變成有生命的文字。
活動后,讓學生把參加活動的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開展活動與動筆寫作之間的時間跨度不要太長,趁著熱度表達內(nèi)心。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更有感情,初稿完成后可開一節(jié)習作講評課。講評課中將學生初稿中出現(xiàn)的優(yōu)秀語句、優(yōu)秀片段羅列出來,進行“分享三步走”:首先,請小作者自己讀予別人分享;接著,請同伴評一評文章中寫得好的地方;最后,教師說一說選用的理由。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既是關注學生“文心技巧”,同時也注重到“文字技巧”的培養(yǎng)。這種集作者、同伴和教師為一體的佳作欣賞模式,能使學生享受到最大化的成功體驗。給孩子的優(yōu)秀作品貼上標簽以后,大家的認可度更高了,他們會向成功者投來羨慕的目光,而那些成功者會在別人的羨慕里自信心得到大大提升。就精神層面而言,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會讓學生對文字產(chǎn)生別樣的親切感。借助這樣的親切感,教師再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修改,重新打磨,完成“升格”。
“升格”,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升級”。學生的作文經(jīng)過課堂指導、自我修改進行“升格”,更多的是一種作文水平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明白了其作品中存在的不夠完美的地方。修改時更多的會用到文字技巧,諸如修辭手法、句式結(jié)構等,形成“文心”到“文字”的側(cè)重點轉(zhuǎn)移。這是一個“幫帶”的過程,來自身邊的榜樣讓學生觸摸到“升格”的“觸角”,讓“升格”有階可拾,有杖可倚。
4.提煉活動成果,為“文心技巧”的培養(yǎng)再添新力。
在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通過班級QQ群、學校校報、學校公眾號來擴大活動的影響力,還可以把一些特別優(yōu)秀的作品寄給報刊社,若有一兩篇得以發(fā)表,那對作者、對其他同學的激勵作用將是無可替代的。
三、以“文心”培養(yǎng)為目標,摸索研究體系
在教師的培養(yǎng)與訓練下,學生的“文心”逐步形成,他們漸漸懂得文字是表達的需要,是交流的方式??吹酵橛辛饲榫w,他們想表達一份關心與擔憂,可以借助文字;班級里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又不便直接跑到辦公室“告狀”,就悄悄地用文字讓教師知道;成長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小煩惱,與父母有了交流的“小溝”,也可以借助文字傾訴。
不同年段、不同內(nèi)容的訓練,會讓這種培養(yǎng)更具可操作性。低年級可進行相關的游戲?qū)懺捑毩?,中年級可對玩游戲的過程體驗加強筆墨,而高年級則在參與游戲的感受與收獲中加大關注力度。游戲作品集和心聲作品集的成形,成為學生多彩童年的見證。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訓練的學生,無論是考場作文、主題征文還是平日課堂習作,他們的語言都顯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靈氣。他們更能抓住生活中內(nèi)心靈感乍現(xiàn)的時候,更能讓自己的文字呈現(xiàn)一種“真話、真情”的狀態(tài),而不再表現(xiàn)出“假話、空話、套話”的病態(tài)。
我們不難看到,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地位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或引導或展示或激發(fā),而當下的習作教學確實不如閱讀教學那樣風生水起,也常常被游離在大賽、研討以及公開課活動之外。但總要有人去擦亮星星。作文教學的主體只能是學生,最終要以學生下筆為根本目的。如何讓學生做到下筆有神,妙筆生花,是值得更多語文教師去探索、去思考的話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將繼續(xù)把“民間兒童游戲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這一課題扎實開展下去,培養(yǎng)學生的“文心技巧”,以此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的最終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