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崔敏 白楊 翟羽佳
摘要: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加快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政治參與能夠有效促進政治文化的轉型,積極推動民生政治參與,不僅可以維護民眾的自身權益,也有助于政治體制的優(yōu)化。建立正確的民生執(zhí)政理念,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擴展民眾政治參與的方式和空間,提升民生政治參與的技術,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民生政治參與? ?政治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
我國政治經(jīng)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如何調整社會關系、提高政治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進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事業(yè)的和諧發(fā)展,是推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然而政治體制改革的難度很大,這是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就是對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只要改革就會不可避免的觸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引起各種社會沖突,想要化解這些矛盾,離不開民眾對政治的參與。
政治制度從本質上說是以權力為中心和主要內容,進行配置和運作,從而達到政治統(tǒng)治和社會資源的分配,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權力的分配,職能的分工及各類政治組織間的聯(lián)系,構成各類具體的政治形式、規(guī)則及其內容,所有行為準則的規(guī)范和約束共同組成統(tǒng)一的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環(huán)境下,政治是支持宏觀民主制度的基礎和載體,民主也是構成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基石。判斷政治制度是好是壞,取決于是否支持民主政治參與,使后者的制度精神或優(yōu)勢不斷釋放。政治體制改革的真正意義,就是堅定不移的貫徹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保證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促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對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強有力的補充。與此同時,先進的政治改革是需要謹慎進行的,我們進行政治改革,必須考慮其合理性。不可否認這個計劃的實施有很大的困難,需要多方面合理的妥協(xié),通過各種民主的方法來實現(xiàn)改善的可能性。
政治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鄧小平同志指出,各項政治和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必須以堅定并且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這些改革的總方向是促進和保障黨內民主的發(fā)展與運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十三大報告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就是建設并發(fā)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十四大報告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進行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改革,絕不能搞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與議會制,在改革過程中始終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十五大的報告又一次表示:政治改革的最主要任務,就是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十六大的報告首次表明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性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修復與發(fā)展。促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序進行,加強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十七大第一次把政治體制改革當做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徑,政治體制改革與堅持社會主義二者相互依存,但不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建設社會主義民主,而是在社會主義民主政體中促進政治改革。二者相比,堅持社會主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條件。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政治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一主題思想,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是保障黨和國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序進行的重要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就必須激發(fā)人民參政議政的熱情與積極性,這樣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在十七大報告的基礎上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持續(xù)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發(fā)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對于其他國家的先進經(jīng)驗,要在借鑒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絕不照搬。上述內容都表明,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就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保障人民參政議政的權利。盡管我們一再的表示政治體制改革目的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鄧小平也指出,政治改革是社會主義民主化,但民主化的定義不是很明晰。事實表明,不同時期的政治改革,其目的均是構建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堅持走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共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是,社會主義民主發(fā)展選擇什么樣的模式,需要廣大人民的積極探索和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民主模式顯然不應該是資本主義民主模式的翻版,而是從中學習,吸收其中的優(yōu)秀素材為我所用。應該強調的是,民生政治參與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趨勢,這在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已得到充分肯定。
首先,有必要闡明兩方面問題:政治制度的性質是什么,另一方面,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缺點是什么。前者從學術的角度來看,政治制度本質上是對于公共權力的形式和載體的分配與運作。事實上,鄧小平簡單的總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弊病。權力過多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里,多數(shù)人沒有對社會事務做出決定的權利。負擔卻更多。這必然會使領導容易犯錯誤,滋生官僚主義,勢必危害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他還認為,這樣的不法行為當然與中國專制主義的歷史傳統(tǒng)有關。但在家長制度上,鄧小平指出“許多地方和單位都存在家長式的領導,他們的權力不受限制,其他人必須服從,甚至形成對于他們的個人依賴。鄧小平還分析了領導干部的終身任職與中國專制傳統(tǒng)的形成,與我們黨沒有適當?shù)耐诵莺蛯賳T進行彈劾或解雇的方式也有關系。他還對各種形式的政治制度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批判,也指出了特權階級出現(xiàn)的制度原因以及其對黨的民主事業(yè)的危害。應該指出的是,國家與政府的權力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但是這種權力的集中不應該是對民主的踐踏與破壞,權力的集中最后還是要服務與民主。民主的真正實現(xiàn),也可以保證權力的合理分配。對于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必須恰當?shù)陌盐张c運用,這樣才能保證權力不被過分集中,保障民主的順利實行。權力的過度集中就必然會導致官僚主義與特權階級的出現(xiàn),因此,對于權力必須進行有效的約束與制衡。
人們正常政治生活和社會需求通常依賴于公共權力,在進行政治生活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矛盾必須依賴公共權力來解決,以保障公共權力的合法性。獲得政府公共當局認可,使公共行政部門通過擴大公眾參與過程實現(xiàn)自身的合法性。與此同時,政府公共權力的具體形式是由政治制度決定的,在我國,政治制度的主要缺點就在于權力的過度集中,公共權力在運行的過程中欠缺群眾的有效監(jiān)管與權力的相互制約,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表現(xiàn)為公共權力的異化,公共權利和私人權利之間的矛盾。作者認為,促進民生政治參與增長可以解決與政治制度不當相關的問題?;具壿嫼突A如下:民生政治參與可以有效的環(huán)節(jié)公共權力與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權由于權力的過度集中,導致其沒有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公權力的執(zhí)行過程就容易侵犯民眾合法的個人利益,不僅是因為公眾面前的私權是弱勢,而且也在于謊言在權力本身上傾向擴大和侵犯私人權利。同時,過度的權力集中也意味著政府官員的任命于晉升不是取決于人民的民主選舉與監(jiān)督,而是取決于官員上級的意志,這就是官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更加傾向與尊重領導的意志而非民意。因為不需要向百姓負責,所以一些官員在行政的過程中只會考慮自己的政績,而不會考慮民眾的意愿,民眾根本無法做到對官員行為的約束。所以當公共權利和私人權利沖突和沖突時,往往導致公共權利侵犯私人權利,這也造成公共權利和私人權利之間的矛盾。同時,因為民眾并無決定官員任命升遷的權力,官員們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就可以毫不顧忌人民是否認可,往往以他們自己的主觀偏好行事,而不理會人民的選擇,違背人民的意志,這無疑更加重公共權利與人民權利的矛盾與沖突。
民生政治參與有利于實現(xiàn)真正的公平與正義,公共權力的實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一些問題,要避免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進行最優(yōu)化設計。我國的公共權力過度集中,由于公共權力的運行所產(chǎn)生的利益無法真正做到合理分配,導致人民沒有充分享受到發(fā)展的成果,社會的公平、正義以及人民的尊嚴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有鑒于此,政府應該調整權力的分配模式,進行政治挑戰(zhàn)改革,選擇更加優(yōu)良的改革權力分配模式,使之更加合理,從而保障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就必須保證人民充分參與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提高民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和空間,也有助于推動國家政治體制的改革。
從人民政治參與的增長邏輯到中國政治趨勢的民生發(fā)展,甚至民生,政治參與價值主張本身和不同層次的運行過程,與中國內部的政治體制改革要求一致, 參與增長可以為促進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成為后者提供一條現(xiàn)實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明軍,陳朋.民生政治參與與深化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選擇[J].理論探討,2012,(06).
[2]王可園.從生存政治到權利政治:農(nóng)民政治行為邏輯變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3]公方彬.當前改革的“險灘”在哪——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J].理論參考,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