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霜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08—0110—01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經驗的分享,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呢?
一、目的明確,設計好提問目標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教師在備課的同時,還要設計好提問的目標,講究提問的藝術。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實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為宗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目標明確的問題。如,提前測評中的摸底提問、知識理解的啟發(fā)性提問、觸類旁通的發(fā)散性提問、歸納總結的聚斂性提問等。
例如,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準備帶全家去“西湖一日游”,安排小明去買票。小明來到旅游公司售票處,只見窗口寫著:西湖一日游門票價格:A種: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種:5人以上團體,每位100元。根據情境圖,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1.這兩種不同的買票方法你能理解嗎?2.你是怎樣理解的?3.如果你是小明,你準備怎樣買票?
二、抓住契機,有效提問
在教學中,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的時候,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也需要教師巧于引發(fā)、善于創(chuàng)設。
1. 當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時,及時提問。學生的思維發(fā)生障礙的地方,往往是教學重點所在之處。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助性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引導學生解答這樣一道題時:“學校把360 本故事書分別放在上、中、下的書架上,上層的1/4等于中層的1/5,等于下層的1/6,求下層書架上放了多少本書?”此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維發(fā)生了障礙,這時筆者便點撥提問:“這三層書架中每一層書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數都相等嗎?為什么?這三層共有多少份?”經這樣一問,學生思路頓開:上層有4份,中層有5份,下層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層占故事書總本數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這道難題就這樣被解決了??梢?,這個問題正好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既疏導了學生思維的障礙、解決了疑難,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2. 當學生的思維產生“模糊”時,及時提問。所謂思維“模糊”,就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著片面性。教師在學生思維產生“模糊”時,應采用反問或點撥性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反思,培養(yǎng)學生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運用正確思維規(guī)律,全面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整數加減小數”后,要求學生計算“5-(2+1.4)”等于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先計算“2+1.4”得3.4,再從被減數5中減去3.4,結果在退位過程中又出現了問題,得2.4。這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存在著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筆者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適時引問:“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加減小數中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不僅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 當學生思維缺乏深度時,及時提問。由于學生受閱歷水平的限制,他們對問題往往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時教師要及時提問,步步探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向縱深發(fā)展。例如,教學“認識二分之一”一課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一個正方形紙上找1/2、1/3、1/4,再觀察比較得出1/2>1/3>1/4,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一位學生答:“我發(fā)現數越多那個數就越小。”筆者聽到這樣回答時沒有立刻否定,而是繼續(xù)提問:“你發(fā)現哪個部分的數越大,這個數就越小,為什么?”最終得出結論:同一物體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份的數就越小。這樣及時提問,步步深究,就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精彩的課堂提問既能體現教師的基本功,又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