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新課標的產生是與當前素質教育與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改革大方向相對應的,而在實施過程當中,新課標的優(yōu)勢和亮點也逐漸地凸顯出來,分別在教材的改版上、教學訓練目標設定上以及學習技巧指導上都有相應體現,本文主要探究高中歷史新課標的亮點所在以及實施意義,從而廣大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把握優(yōu)勢所在,并實現優(yōu)勢發(fā)揮最大化。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標教學;教學亮點;實施意義
當前高考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改革的大體方向主要是從注重知識點的考查轉移到注重能力的考查,這樣的高考改革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中學科課程教學的內容、方法和目標。而新課標的出現正是高中課程教學順應高考改革潮流以及教育政策理念共同作用的產物,經過與傳統(tǒng)課程標準的多方比較以及分析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獲得的反饋,我發(fā)現新課程標準在教材中的體現是教材選取的史料素材明顯增多,在教學內容上更注重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訓練,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打破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理解有邏輯的對知識點進行整合記憶。
一、
史料素材選用明顯增多,有助于學生的史觀建設
史料作為證實歷史進程細節(jié)內容的主要證據材料,在歷史學術研究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開展歷史學術研究同樣也需要在整理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從而獲取最深入的歷史學術理論。在這一歷史研究觀點的影響下,新課程標準對于歷史資料的選用以及開展相關教學更加重視并且要求也更加嚴格。歷史學科的學術理論有了史料素材的加持,對于學生來說會有更強的說服力,學生對于史料中描述的歷史史實的真實性也會持堅信態(tài)度,這樣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歷史觀的建設,學生了解真正的史實后用順應現代社會潮流的觀點進行分析,會對歷史經驗和教訓認識更加深刻,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利用歷史資料,充分發(fā)揮出該有的教學指導效用。
例如教師在教學《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主要經濟形勢,了解中國歷史上經濟活動和社會大背景政策的變動,進而在分析這些變遷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對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觀念和政策有所認識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史學材料的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歷史基礎史實知識儲備。比如在“古代經濟政策”中,教材提到的史實資料包括夏商周的“井田制”、戰(zhàn)國時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等,同時教材還提供了甲骨文的圖片作為史料證據,學生在閱讀時趣味盎然,同時也會被豐富的史料吸引,有助于對學生史觀的引導。
二、
注重對學生的分析技能訓練,利于提升歷史應用能力
既然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留存下來大量的史料,那么就必須有人對這些復雜而零散的史料進行整合以及嚴謹的分析,歷史學家的工作正屬于這一部分,而高中教師在教學改革中接受的新課程標準同樣也提出要求學生掌握對史料進行分析的基本技能,即為學生提供一段歷史文獻資料,學生就能夠結合自己了解到的歷史史實來推斷這一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內容產生的原因、背景和意義。這種能力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說是一種必備技能,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有效提升對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生也可以從歷史知識中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對學生人生發(fā)展以及決策的選擇會產生積極影響。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會發(fā)現在這一單元的第一節(jié)課程講述了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這節(jié)課主要提供的史實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同時也講述了在建設摸索過程中走的彎路,比如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而在教材中的歷史縱橫模塊學生會看到一段歷史材料,講述了三大改造中農業(yè)改造的具體資料。在此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段材料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首先是基本史實的分析:從給出的數據來看,農業(yè)合作化的改造有效提升了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效率,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出現使得土地收歸國有、農民生產自主權得到提升。其次是聯合政策背景的分析:農業(yè)取得這一進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開展三大改造,其中建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政策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此,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歷史材料分析的精髓所在。
三、
注重對知識點的邏輯整理,利于學生整合記憶知識
高中歷史知識點十分繁雜,在時間跨度的表現上包含了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而在空間范圍的表現上,包含了中國自身以及國際范圍內的世界整體發(fā)展進程。因此,學生如果單單依靠死記硬背很難將其全部記憶,如果在記憶上就遇到難題的話那么學生在分析理解方面就會遭到阻礙。因此,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從多角度來整理知識點,讓學生有效進行有邏輯性的知識點組合記憶,有助于學生記憶效率的提升。其次,帶領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史實同樣也是對學生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一種有效教學訓練,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出更加靈活的歷史分析頭腦和思路。
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與《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時,可以首先讓學生分別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的演變,同時作為同時期的兩個完全不同的大陸上的政權,教師可以從橫向上來對比兩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如此一來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生成對歷史史實資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分析的基本思路。同時,學生也可以在記憶的過程中按照時間順序來回顧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同時還可以按照空間對比的角度來依次記憶政治制度細節(jié)上的特點。如此一來,學生在調取這部分的歷史知識點時,可以選擇從這兩個框架當中進行自由選取,同時這種記憶方法還能有效防止學生遺忘。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中新課標的亮點就是新高考改革的革新點,這些亮點出現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高中學生,學生在這種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教學指導之下可以實現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個人思辨能力的有效訓練提升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的加強。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當中多關注教學課標的動態(tài),然后積極做出跟隨的舉動,從而有效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同時也可以為高素質歷史人才培養(yǎng)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洪崇江.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課堂導入的意義及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7(10):231.
[2]李靜.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析[J].學周刊,2016(32):147-148.
作者簡介:
劉婕,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