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持久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有效教學
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基本鑒賞能力,保障教學效率和效果,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學生情操。
一、突出強化古詩歌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最為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只有讓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和欣賞。小學生不同于中學生和大學生,他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都是靠興趣引導,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或者學習內容,他們非常樂意參與;而對于不感興趣的事物,沒有一點熱情。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一定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真正愛上古詩詞,讓學生在課堂積極參與,在課下主動學習,在課外樂于欣賞,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學習能力。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基本詩歌內容的理解,更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將學習興趣當作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讓學生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礎上,不斷培養(yǎng)并強化學習熱情。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朗讀和表演,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閱讀和表演中更好地展現自我能力,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增強他們的成就感。注重古詩歌與他們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好地從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感知和體驗,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從詩歌中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應用和感知詩歌,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學習和實踐熱情。
例如,學習《詠鵝》這首詩歌時,學生感知詩歌中所描繪的“鵝”的形象,學生將自己的閱讀理解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將詩歌中所描繪鵝的動作、神態(tài)、活動環(huán)境想象出來,將詩歌中的鵝的形象和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鵝的形象進行對比,從而將生活體驗與詩歌閱讀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感覺詩歌學習不僅僅是閱讀和理解詩歌的內容,更好地感受鵝“曲項向天歌”的姿態(tài)、“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情景,從而體會詩歌所描繪的具體畫面,展現的詩歌形象,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興趣大增。
二、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yǎng),詩歌教學不僅讓學生學會和背誦詩歌,更重要的是能夠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歌的形象,從中真正體會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美好畫面,陶冶學生的情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自己讀懂詩歌,還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不僅能夠明白詩歌的基本情感,還要感知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詩歌鑒賞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統(tǒng)一起來,將學生帶進一個更好的詩歌欣賞情境中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必須具有較為全面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真正全面深入透徹地理解詩歌。并用最恰當的語言講給學生,以最為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和體會,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述給學生,并帶動學生去思考、去想象,打開學生的聯想空間,從而將學生帶進一個更加美妙的詩歌意境中來。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
新時代背景下,小學詩歌鑒賞教學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讓學生感知詩歌的藝術魅力,帶領學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應用更加先進的教學手段,變革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更好的閱讀和欣賞體驗,真正理解詩歌,欣賞詩歌,獲得更好的審美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教育工具,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模式。指導學生學習和體驗,構建更為直觀的教學模式和情景,讓學生能夠真正感知和體驗詩歌所展現的畫面和人物形象,打開學生的想象空間,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例如,學習《憫農》這首詩,讓學生讀懂詩歌最基本的詞意和和句意,讓學生通過想象感知詩歌中所描繪的農人的形象以及烈日下揮汗鋤禾的場景,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知農人勞作的辛苦,體會詩歌對農人的憐憫之情。教師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更為直觀的情景,讓學生感知農人在田地勞作的辛苦之狀,將文字變成生動直觀的畫面,帶給學生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課下帶領學生參加勞動實踐,讓學生真正去感知詩歌所描繪的鋤禾的辛勞,將詩歌中的間接經驗變成學生的直接感受,也就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四、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探究氛圍
古典詩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引導他們相互探究,全面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并且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帶動下主動學習,自覺探究。小學生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力量的引導,是教師的引導、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的學習是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不少學生的實踐是受到同伴的召喚。因此,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強化詩歌教學效果,需要營造更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愉悅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相互影響,實現整體進步,全面發(fā)展。舉辦各種形式的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學生根據古典詩歌的格式和特點,自主創(chuàng)作詩歌,引導學生就詩歌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開展中國古典詩歌閱讀綜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收看中國詩詞大會等。營造更加濃厚的古代詩歌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知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總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和體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體驗和感悟。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青青.探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5(5).
[2]徐璐.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新智慧,2018(17).
作者簡介:張莉莉(1967.10—)女,漢族,甘肅省慶城縣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