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興貴
摘 要:新課改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廣大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期待借助這股“東風”轉變教學理念和方法,以期打造更加適合初中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使學生今后更加適應現代教育和社會的發(fā)展,做新時期的優(yōu)秀人才。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數學方法
一、以生為主,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過于注重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占據課堂主位,依舊沿用“一言堂”“一刀切、齊步走”等教學模式,致使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只能機械地跟隨教師的腳步進行數學學習,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了。針對邏輯性、抽象性極強的數學,學生需要解放大腦,主動進行數學知識探究,才能夠有效鍛煉思維,為教師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堅實基礎。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除了接受性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樣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轉變自己陳舊的教學思想,順應新課改潮流,做到以生為主,將課堂歸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進行數學學習和思考,真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模式。
二、鍛煉學生的多重數學思維能力,開辟解題新途徑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重視“授之以漁”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捕魚之法”,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活動中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具體訓練如下:
1.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初中數學是學生整個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加強學生的數學能力,需要從鍛煉學生的思維速度出發(fā),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精心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以及興趣愛好,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營造適合他們發(fā)展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訓練思維速度的陣地。比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一課時,筆者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速度,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搶答比賽,讓各小組成員做好準備,在筆者出示有關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之時,其中一個組員要迅速列出方程進行搶答,其他成員則在1分鐘內找到其所列出方程的解,彼此配合完成一元一次方程的運算過程,借以鍛煉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
2.訓練學生的思維質量。鑒于初中數學的教學時間有限,同樣,教師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訓練他們自己的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質量。學生可以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自主討論,以逐步找到適合他們自己的解題方法與思路,借以提升學生分析、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學會總結自己的得失,探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以便于學生提升今后數學成績。
3.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數學計算題的解決方案并不唯一,其呈多樣化方向發(fā)展。因此,在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時,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以便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在數學題中出現了的已知條件情況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問題倒過來思考,開辟另一種解題視角,以幫助學生開拓更為廣闊的解題思路,發(fā)散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多方面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三、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教學,課堂多樣化”,這種教學觀念與傳統教學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邊勾邊算,基本是照本宣科,本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厚,再加上教師時不時地進行課堂小測,學生本來就不會做題,這樣做不僅不會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還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積極進行數學學習,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根據所教授的數學知識,創(chuàng)建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以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應用數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提升數學學習水平。筆者常用的情境法包括生活化教學情境、游戲化教學情境、問題化教學情境、故事化教學情境等。以下筆者將選擇生活化教學情境具體闡述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教學“軸對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識別軸對稱圖形、軸對稱以及對稱軸,并能作出軸對稱圖形和成軸對稱的圖形的對稱軸,筆者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以便學生有歸屬感和熟悉感,讓學生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而筆者借助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播放有關生活中軸對稱的圖形(蝴蝶、大樓、樹木等),讓學生逐步識別這些是否是軸對稱圖形,進而讓學生思考“成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全等嗎?”“如果把一個軸對稱圖形沿著對稱軸分成兩個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全等嗎?這兩個圖形對稱嗎……”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以便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促使學生學會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文化價值。
以上是筆者的粗鄙建議,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石林.優(yōu)化教學方法 構建高效課堂: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漫談[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2).
[2]丁曉梅.淺談新課改下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