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勛 顧耀科
摘 要:“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必須遵循科學性、整體性、主體性、差異性、靈活性、激勵性等原則,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雙贏。
關鍵詞:學科教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原則
原則是說話辦事所要依據(jù)的法則或標準,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科學性
科學性原則是指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必須嚴格遵循其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性和操作規(guī)范,主要包括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律和學科整合的規(guī)律等方面的內容。遵循規(guī)律的前提和條件首先是了解和掌握規(guī)律,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要“把功夫下在臺下”,悉心學習和研究其中的規(guī)律性并加以巧妙運用,要認真研究歷史、教材和教學,研究教育、心理教育及其方法,研究歷史教學和心理教育的整合,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他們的“心事”。這是事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的方向性問題,只有方向對頭,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二、整體性
整體性原則就是指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要有機協(xié)同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唯有如此才能名副其實地稱之為“整合”而不是事實上的“兩張皮”,它不是二者簡單機械的相加而要努力實現(xiàn)“1+1大于2”的功效。遵循整體性原則,初中歷史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兩個關鍵問題:一是主輔關系問題,就是要以歷史學科教學為主,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輔。絕不能主次不分,甚至本末倒置,把歷史課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課,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服從歷史學科教學的內容、方法、時機和條件等,切忌生搬硬套。二是時機問題,要根據(jù)歷史學科教學的內容、過程和特點決定能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或整合什么內容、方法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選擇恰當?shù)臅r機和條件靈活自如地切入,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主體性
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必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學生既是歷史學科教學的主體,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要本著“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選擇適合學生身體、心理生長發(fā)育和發(fā)展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易于使學生接受的方式方法,并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扮演受教育者和“授”教育者的雙重角色,獲得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置身于外的旁觀者和被動接受的對象。一句話,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充分關注和滿足作為學習主人的學生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四、差異性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和倡導的因材施教原則同樣適用于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眾所周知,教育教學所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具體靈動、千差萬別、個性飛揚的個體,他們的“體式”是最不適宜用“一把尺子”來量的。遵循差異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把握共性特征和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積極充分地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了解、掌握和分析他們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條件,成長環(huán)境與過程,個性特征及成因,學習基礎與能力諸方面的特殊因素及其對學習、成長、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在此基礎上打造“量身定做”的教育和教學。
五、靈活性
教育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工作往往是“有法而無定法”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靈活性教育教學原則就是要因人、因事、因時,合情入理地破除所謂教學常規(guī)等條條框框對于教育教學創(chuàng)造性藝術的局限和羈絆,課前的教學設計及事先的一切準備也要適應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和變化作適當?shù)淖兺ê驼{整,以增強課堂的生氣和活力,克服單調、僵化和死板等病垢。
六、激勵性
恰當?shù)募ぐl(fā)鼓勵在任何時候,對于什么人都有“心靈雞湯”的作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更應當遵循激勵性原則,調動一切手段和方法不失時機地給予學生學習進步和成長發(fā)展的“正強化”。首先,制訂學習目標要適當。根據(jù)維果斯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提出教學要求,布置學習任務等要充分依據(jù)學生的學情和能力,過低的要求或者過高的期望,甚至苛刻的指責等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在此要特別慎用“失敗乃成功之母”的格言,確立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盡量給予學生更多感受成功的快感、愉悅和幸福的機會和條件。其次,教學評價要及時、準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充分地給予肯定、贊許和表揚,恰到好處地發(fā)揮教育評價的激勵機制,獲得和放大其中的教育效果和作用。再次,引導、幫助和教會學生直面和應對失敗、挫折,盡力降低或消除超越學生可承受極限的挫敗感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上述原則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有機系統(tǒng),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要通盤考慮,不可偏廢。同時也要把這些基本原則的嚴肅性和教育教學實際的靈活性結合起來,既不能背離原則,隨心所欲,又不可牽強附會,不講
變通。
參考文獻:
葉一舵.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3):20-23.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教學實驗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005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