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龔婷婷
摘 要:龍華區(qū)是一個新成立的行政區(qū),年輕教師多,名師及學科帶頭人少,教師的年齡結構、文化層次等不太合理,許多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面對新教材、新的教學方式、新的教育環(huán)境,只有堅持務實的校本培訓,健全培訓制度及評價機制,走好走實培訓過程,才能促進每個教師自覺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校本培訓;有效模式;綜合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
一、采用“自學—反思—改進”式模式
“自學—反思—改進”的培養(yǎng)模式是指中小學教師在自主學習,自我更新理念與知識的基礎上,以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行為為思維對象,通過審視和反思,找出差距,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決策重新定位。由此得出的結果,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自我意識,分析自我教學的不足,改進方法,讓課堂變得更具個性化,這是一種教學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有效訓練方法。
“自學—反思—改進”的培養(yǎng)模式首先,強調“自主學習”,即專注于閱讀和學習。它把閱讀作為自我反思的依據。在閱讀后歸納概括所得,并結合實踐操作寫出相關讀后感。為了解某一次課聽不透徹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聽一次課讀一批書目”來解決。
二、學者專家引領模式
龍華區(qū)很多學校結合教育熱點問題和本校教學中遇到的實際情況,針對學校各學科“共性”問題,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這不失是一種接地氣,高效的思維提升。
專家引領培訓模式。也就是說,“觀點”引起教師共鳴,引發(fā)頭腦風暴,觸動已有的反思,全面反思的實質是發(fā)現教學問題,通過專家的良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進一步激發(fā)教師的責任感,使教師在教學和教學行為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把教學和教學實踐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專家指導培訓模式是教師培訓的重點。依托校本培訓的運行機制,注重教師日常教育和教學行為的現狀,借雞生蛋,借腦生智,實現培訓主體與學校的歷史性轉變。教師作為培訓主體,全體教師不脫離崗位,在教師的課堂和教學崗位上開展了培訓,在真實的教學情景中得到了改善,在反思和行動中實現了成長。不難確認,這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有效形式之一。
三、校際共同體模式
打破空間,教師互動,加強校際交流,形成校本培訓共同體:區(qū)內各校的骨干教師,定期組織學習沙龍,區(qū)內教壇新秀,學校與學校之間交換,可以短期交流,也可以定期到他校學習,資源共享,同課異構。市級名師也可定期開展學術性講座等等。把區(qū)的教學及科研骨干組織成一個教育促進共同體,互相進行教學研究。這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校本培訓模式。
古語云:一個和尚挑水吃,二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區(qū)里的校本培訓沒有大局觀念,各校各自為政,沒有從大局來考慮。如果能從大局出發(fā),各段開放培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長補短,互相利用資源,就會使整個龍華區(qū)教育質量大為改觀。打破局限,放眼校外,把全區(qū)的老師看作一個利益整體或學術共同體,對教學教研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一定可以開闊教學視野,增長見識、啟迪智慧,實現資源最大的共享。
四、智慧教育培訓模式
當今的大數據時代,帶來思維的變革,而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還能預見未來。龍華區(qū)的智慧校園以“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努力探索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為導向,充分挖掘豐富的教育資源,梳理、整合、分享教育信息,以實現智慧云書包、智慧云課堂、智慧圖書館等系列化智慧校園體系。構建“人人好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平臺,打造未來學校的校園文化。目前龍華區(qū)就有八所智慧示范學校,智慧課堂實現教師網上備課、授課、微視頻制作與管理,學生網上強化訓練、鞏固知識,并讓學生更方便地與教師進行答疑交流,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
龍華區(qū)很多智慧示范學校充分利用教育網絡平臺,與多家網絡平臺達成合作意向,利用校本培訓時間請相關專家進校示范培訓,在教育教學研究上有21世紀網、小學書法、深圳市微課網、全國微課網、一起作業(yè)、口語100、翼課網、同勝校園公眾號等多個網絡平臺;也有利用有釘釘、騰訊QQ、微信群等平臺,實現校園管理的高效性。老師也要求通過培訓學習,更新知識,學會新技能。
五、游學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
近年來,龍華區(qū)延續(xù)了深圳市外派優(yōu)秀教師到外國短期進修的做法,有目的地組織校長、優(yōu)秀教師到國外進行相關項目培訓,如未來學校、小組合作學習、信息化建設、steam實驗研究等,老師通過游學,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身心沉靜反思,靜下心來思考教育教學問題。這種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游學的老師學習結束后,把經驗與學習心得帶回本校,在全校教師前分享,形成了一種與傳統(tǒng)教學不大相同的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這種開放性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將對龍華區(qū)教師未來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育的目的》中懷海特指出:專業(yè)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像哲學與藝術,將他們的思想引向深奧高遠之境。多開展游學培訓,可以讓教師能提升職業(yè)幸福感,增強學校集體榮譽感,開闊教師視野。
總之,龍華區(qū)學校應從多元實踐的視角,重新發(fā)現校本培訓的內涵,清晰定位學校的辦學愿景、辦學理念、內涵特色和育人目標,把校本培訓轉變?yōu)橛行蔚恼n程空間,通過深入分析學校的內涵發(fā)展、辦學特色、課程理念,以及學生的多元學習需求,研究不同校本培訓對學習空間的功能訴求,從人才發(fā)現、學習資源、技術環(huán)境、情感支撐和文化營造等維度上,對當前校本培訓功能進行整體規(guī)劃和合理安排,把各種模式的校本培訓變成一種常態(tài)化的自我提升,讓校本培訓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教師的多元化發(fā)展需要。
參考文獻:
徐亞妮.論新課程校本培訓:關于以“自修—反思”模式進行校本培訓的思考[J].蘭州學刊,2004(6):330-33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