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萍
內(nèi)容摘要:李煜的一生是一場大夢,清代文人趙翼“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就是對他的寫照。本文從自己的理解,對李煜的《虞美人》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李煜 《虞美人》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宋朝的刀劍滅亡了李煜的王國,而后來,李煜的筆,則征服了滅亡他的宋朝!清代文人趙翼也寫下“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的名句。的確,做個才子真絕代,可惜薄命做君王。李煜的一生是一場大夢,他盼望醒來之后還可以看見雕欄玉砌,可人生不存在假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煜的這首《虞美人》。
二.作者簡介
李煜的“煜”,有三個同音詞,“玉-獄-郁”。煜是照耀的意思,他的父親李璟起這個名字,是希望他日后能德照蒼生,可偏偏天不遂人愿。李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天然一顆赤子之心,他的心生來如玉一般玲瓏剔透,所以當宋太祖兵臨城下時,他只有肉坦出降,這一年他43歲,這也是他一生的分水嶺。降宋后,宋太祖并沒有將他投放監(jiān)獄,可他的內(nèi)心自投降那日已建立一座心獄,致使他下半生在憂郁中度過,他的心時常流連于故國,那是他最初也是最后的家園。我們把他的詞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前期詞 多表現(xiàn)宮廷生活、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
后期詞 多寫思鄉(xiāng)之情、亡國之恨
三.整體感知
1.熟讀成誦,找出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
明確:“愁” 亡國之恨 思鄉(xiāng)之苦 囚禁之痛
四.合作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何希望它早點結(jié)束?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采用什么手法?
明確:李煜雖名為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在對人生已經(jīng)絕望之時,曾經(jīng)擁有的春花秋月對他來說,不過是一種“過去的美好已永遠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讓他悲痛。
“往事”采用對比手法 物質(zhì)上:錦衣玉食、后宮佳麗、一國之君的尊榮富貴的生活;
精神上:歡樂、自由、尊嚴、生存的安全感等
3.“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有什么深刻含義?聯(lián)系我們讀過的詩歌,詞中提到“月亮”這個意象有什么涵義嗎?
明確:“又東風”點明了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流逝。季節(jié)的變化引起他無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殘一去不復還。
“月”的意象表現(xiàn)懷念故鄉(xiāng)、懷念親人的主題。
4.“雕欄玉砌”和“只是朱顏改”,采用什么手法,改的僅僅是朱顏嗎?
明確:對比 “改”的不僅僅只是朱顏,還有人的地位(從皇帝淪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榮到忍辱蒙羞)。沒有改變的是 春花秋月、小樓東風、雕欄玉砌—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5.“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名句,好在哪里?
明確: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運用比喻的修辭,化無形的愁思為有形的江水,化抽象為具體,突出愁之長,語句形象而生動。
五.鑒賞手法
1.這首詞通篇采用了三組對比。找出三組對比,體會作者的用意。
明確: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來的“東風”-不堪回首的往事
應猶在的“雕欄玉砌”-已改的“朱顏”
2.全詞運用什么表現(xiàn)手法?整首詞表達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手法:對比 虛實結(jié)合(實寫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明月;虛寫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
主旨:這首詞通過寫詞人在秋月登高望遠,引發(fā)物是人非的感慨,抒發(fā)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六.課堂小結(jié)(播放《虞美人》歌曲)
李煜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哀的,造成她悲哀的原因并不全是朝為君王暮成囚的境遇落差,還有社會角色錯位帶來的嗟嘆和無所適從。生來是君王,在我們看來是天賜的榮譽,可對他來說何嘗不是一生的枷鎖。半生輾轉(zhuǎn),歸來依舊率真。李煜的一生讓我們看到,與其斷腸聲里憶平生,不如讓我們珍惜眼前,活在當下,活出一個無憾的青春年華!
七.課堂練筆
通過李煜,我想到另一位風流才子,他同樣是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同樣妙解音律、能書善畫,同樣精通詩詞,同樣是朝為君王暮成囚,同樣是在凄涼中死去。一曲虞美人,一闕燕山亭,訴說出數(shù)不盡的辛酸和留念。下面來看宋徽宗趙佶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shù)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閑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jù)。和夢也,新來不做。
1.上片描寫杏花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簡要賞析。(5分)
2.下片是如何層層深入地表達詞人情感的?請簡要賞析。(6分)
(答案略)
(作者單位:甘肅省清水縣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