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鋒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具有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闭Z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于塑造青少年的美好靈魂,形成健全的人格,鑄造高尚的精神特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 審美教育 自然美 生活美 藝術美
語文教學要發(fā)揮語文學科作為母語教育的人文功能,不僅僅是要教授給學生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讓學生形成運用語言知識的基礎和技能,而且要努力塑造學生的美好靈魂,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從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
我作為一名老師,已在農村工作三十余年。在多年的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們有不少老師上語文課只重視基礎知識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們閱讀理解能力,教給學生一些模板式的答題技巧,側重于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功利性,而忽視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審美功能,語文課堂從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應試教育的演練場。我真的覺得這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
語文是人們學習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學好語文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葉圣陶指出:“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應該使語文教育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事業(yè)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表明,語文審美教育在塑造青少年的美好靈魂、改善其心理文化結構上具有重要意義。審美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為理論基礎,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等美好事物,通過各種藝術手段,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對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一.語文教學與美育相融共生
從教材本身來看,語文教學的審美功能客觀存在。語文教科書縱貫古今橫跨中外,內容豐富,文質兼美,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于一爐;語文教材是美育信息的有機載體,其審美功能不言而喻。
從教育主體來看,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美育。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fā)育、學習文化的重要時期,他們自我意識在增強,但心理還很不成熟,加上信息化時代各種傳媒的影響,對中學生應切實加強審美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和敬畏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其實,美就在我們身邊??上В藗兺煲暉o睹,忽視了美的存在。無垠的宇宙、浩瀚的海洋以及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大自然的無限風光都藝術地融入語文課本之中。如《春》、《海濱仲夏夜》、《天凈沙·秋思》、《沁園春·雪》展示了流云變幻的四時風景,《死海不死》中令人向往的神秘之海,《看云識天氣》中千姿百態(tài)的云,《大自然的語言》中充滿奇趣的自然物語……這些都會喚起學生愛生活愛自然的美好情趣;而像《旅鼠之謎》《地下森林斷想》《敬畏自然》等文章更會引起學生對我們人類自身行為的深思,分析人類和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激發(fā)學生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激發(fā)學生追求社會生活美
社會生活美是人性中表現(xiàn)出來的真、善、美。
像《背影》《我的母親》(胡適)《傅雷家書兩則》這樣文質兼美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對于親情的醇厚和至真至情有更深的理解與感悟。語文課本中許多人物,他們那遠大的抱負、奮斗的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無不閃爍著人性美的光芒。如周恩來少年立壯志;鄧稼先隱姓埋名,獻身國防;竺可楨潛心科研,愈老彌堅;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些內容弘揚正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樹立遠大理想,追求美好的人生。
這樣的美育熏陶對于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的初中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他們健全人格和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3.引導學生欣賞藝術美
藝術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的折光。語文教材中課文本身巧妙的構思、優(yōu)美的意境、縝密的結構、生動的語言,都是藝術美的表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巧于提問,適時誘發(fā),引情入境,再現(xiàn)美的形象,于字里行間感受真情,潛移默化之中品味美蘊,這本身就是對藝術美的感悟過程。
例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具有深刻哲理和啟示性;《我愛這土地》語言生動,抒情主人公情感熾烈,愛國之情溢于言表;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結構嚴謹,形象鮮明,讀來讓人心潮澎湃,情意難平。
三.語文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滲透美育
語文課堂教學要相機誘發(fā),讓美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要使知識傳授與審美教育達到情理相融,老師上課時應力求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氛圍里,充滿激情地去學習;寓智于美,激勵學生在知識的自由王國里,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寓德于潛,學生在學習中耳濡目染,“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他們的好影響,使他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yǎng)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yǎng)起融美于心靈的好習慣。”(柏拉圖語)
首先,以文為本,培養(yǎng)學生美的欣賞能力。
美的欣賞對語文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文學欣賞上。欣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審美認識過程。教師“教學生讀書,為的是讓學生從所讀書中求得真道理”(葉圣陶語),上課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學生明事理、辨是非、識美丑、分善惡,形成正確的審美認識,就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例如:從《爸爸的花兒落了》、《孤獨之旅》、《丑小鴨》中去感悟成長之美,從《安塞腰鼓》、《端午的鴨蛋》、《云南的歌會》中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風情之美,從《敬畏自然》、《斑羚飛渡》、《旅鼠之謎》中去感受生活的多彩和生命的壯美。
其次,“披文以入情”,激發(fā)學生求真、向善、愛美。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是生活”,“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闭Z文教科書向學生展現(xiàn)了一個多彩的生活大舞臺:崇高理想境界的美,愛國主義精神的美;有驚天動地的壯舉,默默無聞的奉獻;有英勇無私的品格,忠心為國的赤誠……現(xiàn)在初中生許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過分突出,感情脆弱,處事有時較為偏激,缺乏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教師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在學習中學會做人的道理。觀點明確了,思想認識才不至于偏航,行為準則才有正確的指南。
教師在教學中力求把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讓學生在心理上真正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在性情上得到熏陶,增強人格意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把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們作為自己做人的榜樣。例如:從《最后一課》和《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去學習韓麥爾先生和李大釗先生的民族憂患意識與熾烈的愛國情懷。
美育應該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知識,求發(fā)展,明人生,做一個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在這一點務必要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yǎng),要讓他們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教師要教育他們,崇高的行為是美的,平凡的舉止也同樣蘊含美的內涵,勞動者是光榮的。如《信客》(余秋雨著)《老王》(楊絳著)《臺階》(李森祥著)向我們展示的就是普通人的真實人生,他們身上閃耀著任勞任怨、善良寬容和決心窮盡畢生之力改變現(xiàn)狀而不甘人后的人性魅力。平凡的人并不平凡,他們值得人們尊重!現(xiàn)在有些孩子個性意識強烈,糊涂犯事的并不在少數(shù),語文老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作為母語教育,其人文主義十分突出的特點,在循循善誘之中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讓他們學會敢于直面挫折和失敗,學會寬容和忍耐,養(yǎng)育愛心,這樣才能盛開心田的美之花,結出行為的善之果。
再次,提高學生鑒賞藝術美的能力。
語文課堂上,教師舉手投足之間均給學生以無形的影響,學生往往喜歡模仿老師的言行舉止,這是老師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大優(yōu)勢。作為老師,首先應該運用端莊大方的儀表,溫文爾雅的舉止,生動有趣的語言,寬容溫和的教態(tài)給課堂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受到教師個性化教學藝術風度的感染,這就是藝術教育的良好開端。學習具體內容時,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fā)思維,“指一點門徑”,“給一點暗示”(葉圣陶語),力求學有所得,從中得到美的藝術欣賞,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遠的方向發(fā)展,“從心里頭說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不至于跟著別人‘說長道短”。
優(yōu)秀的古詩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偏重于釋詞譯句和講授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而應該認真品味經典文化的藝術之美。例如《公輸》子墨子采用迂回戰(zhàn)術,設喻說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其展現(xiàn)了高超的語言藝術;《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形象鮮明突出,這正是文章恰當運用對比、襯托手法所收到的藝術效果;《出師表》一文陳情言事,更有一條鮮明的情感線索貫穿全文,在詞、情、理方面達到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藝術高峰。
四.審美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審美教育需要師生雙向交流
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當老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边@樣才能讓學生建立起“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感情。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和諧,美育滲透在教學中也就水到渠成了。
2.注意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
孟子云: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教師要注意捕捉學生的情感信號,分析其思想動態(tài),有的放矢,將他們的情感之舟導航到健康文明的渠道中來。
3.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握時代脈搏
美育要有開放和發(fā)展的觀點,要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注重吸取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美的精華。歷史時期不同,人們注入“美”的實際內涵并不相同,教師要準確把握時代發(fā)展的主旋律,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切實發(fā)揮美育功能。
語文教育有大美!語文教學為美育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美育又使我們的母語教育更富于人文性。只有具備美育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小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