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榮輝
摘 要:在美術教學中,山水畫欣賞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強調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通過欣賞優(yōu)美的山水畫,領略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師要在引導學生欣賞山水畫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山水畫在色彩、空間、表現手法等方面與西方繪畫的不同,讓學生領會中國畫“天人合一”的美術境界。
關鍵詞:美術教學;山水畫欣賞;情境教學
山水畫是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也占據著一定的比重。山水畫欣賞教學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在欣賞山水畫時,學生能夠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浩然之氣,愛國主義情操也油然而生。
一、美術山水畫欣賞教學現狀分析
美術欣賞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一部分,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不了解中國繪畫史,很難回答出教師在課堂上設置的問題,只能是教師自問自答,課堂教學完全由教師主導,學生失去了話語權。雖然近年來新課改不斷推進,但是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等互動仍然比較欠缺,雖然部分教師通過小組學習、師生互動等較為新穎的方式開展教學,但是教學思想仍未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趣味性。不少教師自己都欣賞不了美術作品,對于美術作品的講解也只是寥寥數語,更不用說打動學生和激發(fā)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了。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目的之一,而培養(yǎng)欣賞能力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起點,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可以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經驗、技能調動起來,實現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充分結合。經過多次美術欣賞后,能夠理解國內外優(yōu)秀的藝術傳統(tǒng)和思想,并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樣會對自己的氣質、信念和品格等產生深刻影響。美術欣賞教學是利用審美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在初中美術山水畫欣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去觀察美、認識美、體會美。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山水畫欣賞教學是一種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具體的形象來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初中生對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興趣很大,但是如果將山水畫的內容、意境和技法等用文字、語言等傳統(tǒng)方式傳授給學生,就會讓教學變得枯燥乏味,課堂氛圍沉悶,有的學生甚至持有應付差事的態(tài)度。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需要教師創(chuàng)建不同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去自主探索和研究,這種充滿想象和聯(lián)想的學習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提高自己的美術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
二、在山水畫欣賞教學中創(chuàng)建情境的重要性
學習興趣是學生不斷深入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山水畫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采取恰當的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才能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和教學主題相關并且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發(fā)散思維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欣賞林風眠的山水畫《孤鶩》時,教師先準備了《高山流水》這首古琴曲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富有民族特點的古琴曲就像是一幅山水畫,寧靜致遠,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逐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山水畫中的“墨”并不只是一種黑色,而是一種能夠不斷變化的可以用于完成繪畫的物質,比較常見的就是通過改變墨水的濃淡來表現水木、水面和山石等物體,而現代山水畫多通過潑墨這種形式來體現物體的厚重。然后教師講解畫面內容,圖畫上有一只孤鶩從空地上飛過,天空云朵籠罩,孤鶩從畫面右方飛進畫面,充滿了詩意和動感,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音樂營造的情境中,學生們不僅了解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對山水畫的線條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就是線條和表現對象息息相關,如果線條和表現對象脫離了,那么這種線條就是沒有意義的。優(yōu)美的山水畫就像一首動聽的音樂,而線條就是一個個音符,只有有規(guī)律、有韻味的音符才能組成美妙的音樂。最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些山水畫的技法知識,讓學生了解到,雖然山水畫看起來內容比較隨意,其實一筆一劃都是非常講究的,山水畫中的草木樹石主要是通過線條來表現的,這些線條也表達著作者的感情和個性。
三、美術山水畫欣賞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自主探索感受情境
只有親自參與教學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被激發(fā)出來。山水畫欣賞教學中,如果僅靠教師的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就很難提高,因此欣賞活動是依賴學生的直接參與的。教師的講解太過細致或者太多,都不利于學生直接感受作品,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
情景交融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大特點,在欣賞山水畫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領會這種獨特的意境。畫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也融入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情感,山水畫不僅是用來抒情的,還營造了畫家追求的意境。山水畫只是一道門,教師要引導學生打開這道門,透過山水畫這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去體會畫家內心的情感。從這個角度來說,同一位畫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環(huán)境中,其山水畫的意境、面貌也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容易領會這種面貌的差異,但是對于意境的差異卻很難領會,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收集資料,結合畫家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來體會畫作的意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欣賞范寬的山水畫《溪山行旅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這幅畫講解宋、元和明清山水畫的不同特點,課下讓學生自主收集如元代的《秋江待渡圖》、清代的《晴巒春靄圖》等作品,教師引導學生比較這幾幅畫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了解這幾個時期山水畫體現的美感。課下學生也可以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在網上搜索,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美術的方法,感受學習藝術的快樂。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課前引導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大因素,在初中美術山水畫欣賞教學中,教師也要靈活運用新穎的課前引導方式,創(chuàng)建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積極探索、自主學習。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圖畫、文字、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形式結合起來,能夠讓靜態(tài)的、抽象的知識變?yōu)閯討B(tài)的、鮮活的知識,運用多媒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上述的三幅畫作。在欣賞《溪山行旅圖》時,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到畫家經常進入太華山、終南山,長期對景色進行凝想和構思,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山水畫風格,此時用動畫來展現畫中的瀑布和茂密的叢林,讓學生感受畫家筆墨的蒼勁和枯老。同時對比《秋江待渡圖》,這幅畫中間是平靜的江面,江面上有一葉扁舟,遠處則是延綿不絕的群山,學生能夠感受到畫家因社會現實、不公平待遇等感到的壓抑和痛苦,此時只有山林、河海和藝術陪伴著他,整幅畫表現出一種悠遠、空靈的境界。
(三)合作學習共同感受情境
學生自己可能無法深入體會作品蘊含的內在情感,這也是山水畫欣賞教學存在的一個問題,必要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個人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這樣能夠深化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應該有平等的交流互動,不少教師認為上課就是講授知識,他們沒有認識到討論的重要性。實際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能夠讓學生發(fā)現更多問題,而教師也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特別是了解學習的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yǎng)。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難度太大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的表述簡潔清晰,學生才能開始獨立思考,課堂氛圍也會逐漸變得活躍,為教師后續(xù)講授奠定基礎。例如在講解《六君子圖》時,學生們一開始看到這幅畫,并沒有感覺到這幅畫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畫面上有幾株竹子,有種荒涼蕭瑟之感。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來啟發(fā)學生,如“畫家為什么要畫六君子?”“想一想這幅畫蘊含了畫家什么樣的情感?”“如果你是一名作家,你會用文字把這種情感描述出來嗎?”等,然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尋求答案。當學生看到畫上黃公望的題詩后,發(fā)現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景,而后兩句則是借景抒情,表達出當時的知識分子對民族政策的不滿。通過一首詩、一幅簡單描繪的畫,將這種淡淡的無奈和哀愁表現出來。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們能夠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對畫作的評價,有效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如在講解《江山如此多嬌》這幅近代山水畫時,學生們一開始也沒有發(fā)現特別之處,教師這時應該進行引導“考慮一下,這幅畫上的風景是南方的風景還是北方的?”“如果你就是這幅畫的作者,你想要表達什么情感?”然后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深入了解這幅畫的表現手法、構圖和色彩等。當學生們看到一片江南春色的近景,同時又觀察到一派北國風光的遠景,了解到這幅畫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界限,感受到這幅畫的豪邁氣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敢于提問和回答的學生更多了,并且有著獨到的見解,學生的合作能力、審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對比的情境教學
山水畫欣賞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梢岳枚嗝襟w技術讓學生欣賞西方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中西方繪畫在表現手法、空間造型和色彩使用等方面的差異,深刻體會中國山水畫“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理念。例如吳冠中的《山村》這幅山水畫,畫家采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天馬行空,以筆墨為載體充分融合了畫家的情感,一筆一劃都是畫家對家鄉(xiāng)山村的感觸。這幅畫中,畫家追求的是一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獨特意境。畫家主要是利用線條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鄉(xiāng)村中繁雜的事物通過幾根線條就能夠表現出來,并且畫家大膽地利用留白來突出主體,顏色、線條和形狀的變化,留給了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而在盧梭的《楓丹白露森林的入口》這幅西方風景畫中,畫家主要是利用面來表現。相對于線條,面的表現形式更加具體,畫家通過這種方式讓繪畫更加真實??梢钥闯?,這幅畫明顯比《山村》這幅畫更加厚重,也比較接近現實中的真實景觀。畫家充分利用油畫材料的特性,將大自然真實的景色展現給讀者,寫實性較強,無論是色彩的變化,還是質感和光感的表現,都能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
綜上,在初中美術山水畫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掘學生的潛力,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姜曉勇.中國田園山水畫初中教學現狀分析與課堂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2018,(1).
[2]田真.淺析初中美術山水畫欣賞情境教學[J].新校園,2016,(7).
[3]井曉燕.初中美術山水畫欣賞課教學中的情景創(chuàng)設[J].時代教育,2015,(12).
作者單位:
貴州省獨山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