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剛 溫彩娥
摘? 要:和倍問題在小學數學里一直屬于奧數知識的范疇,學習簡易方程后列方程解題雖然能很好地擺脫算術思維的局限性,變逆向思維為順向思維,還有未知數參與計算等于多了已知條件等優(yōu)勢,但對于和倍問題部分學生依然沒能順利解決。我們通過不斷嘗試,打破列方程解題注重找等量關系的常規(guī),以準備性學習材料入手,結合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從舊的數學模型“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其中的一個數,就能算出另一個數”遷移到新的數學模型“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與它們的和,就能算出這兩個數”,幫助學生理解和倍問題的數量關系,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和倍問題;建模思想;數量關系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簡易方程》里實際問題與方程的例4,是奧數知識里的和倍問題,這一類問題含有兩個未知數,是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對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學生來說,碰上這類題如同“老鼠拉龜”,無從下手。這類題目跟其他題目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難點在于,題目給出的兩個數字:兩個數的倍數關系與兩個數的和,不能直接拿來列算式!無論用算術思路還是列方程求解,都必須明確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里,一倍數占一份。按說五年級的學生利用中低學段學過的總數除以份數等于每份數、誰是誰的幾倍等知識應該能解決這類問題的。但實際上學習列方程解決例4時,學生會設陸地面積為x,海洋面積也會用2.4x表示,可列出來的方程卻是2.4x=5.1,就算旁邊的同學提示,要加上陸地面積這個x才是地球的表面積,就算看著線段圖來分析,他們還是一知半解。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利用它們的和或差計算的時候,必須用上“一倍數”,但學生在“誰是誰的幾倍”這句話里,往往只注意幾倍數的份數,忽略了“一倍數”也占一份。
俞正強老師說:“學習困難的發(fā)生一定是有原因的。大多數學生完成小學數學學習應該不會有太大困難,如果發(fā)生了困難,一定是某個地方的準備出問題了,教師的任務就是找尋那個節(jié)點,只要節(jié)點解決了,學習也就解決了?!?[1]那么和倍問題的“節(jié)點”在哪兒?應該給予學生怎樣的學習準備呢?一開始我們利用三道涂色題幫助學生理解和、差、倍問題的數量關系。第1題:(圖1)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空白部分的面積是陰影部分面積的(? )倍。第2題:(圖2)圖中有100個小格,請你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顏色,使空白部分的面積是陰影部分面積的4倍。第3題:(圖3)分一分,涂一涂,使圖中空白部分的面積是陰影部分面積的5倍,空白部分面積比陰影部分面積多4份。
這三道涂色題不僅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誰是一倍數”“誰是幾倍數”,也很好地強調出一倍數的地位,兩者之和的總份數要加上這1份,兩者相差的份數要減掉這1份,可惜對于新課和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學生不懂得把圖例中的和倍關系與實際問題中的和倍關系聯系起來。
我們又試著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和倍問題的數量關系,發(fā)現學生計算整數倍時又對又快,換成小數倍就不行了。這反映出由整數倍過渡到小數倍,學生的觀念一下子轉變不過來,因為學生最早接觸的份數概念、倍數概念都是整份的,把不夠一份的零點幾份參與計算對于學生來說有點抽象。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學生還沒有真正領悟到和倍問題的解題方法,他們只是把答案套進去而已。和倍問題是在“誰是誰的幾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對“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其中一個數,就能求出另一個數”已經很熟練了,現在上升為有倍數關系的兩個數都不知道,搭建一個什么橋梁才能使學生發(fā)現這兩個數的和包括了一倍數和幾倍數的總份數,從而利用這個數量關系來解決問題呢?
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終于找到了方向,把學習重點定為建立“幾倍數+一倍數=和”的數學模型。要提煉模型,在“知識”與“數學問題”之間需要情境,尤其是熟悉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于是新課引入我們創(chuàng)設了買水果的情境:周末老師去買兩種水果,共20個,其中橘子的個數是橙子的4倍,你能猜出老師買的橘子和橙子分別是多少個嗎?這道題大多數學生不能一下子找到答案,旨在建立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了兩個數的和以及這兩個數的倍數關系,能算出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少嗎?
接著開展小活動,回顧舊知“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其中一個數,就能求出另一個數”。先請一個男生上臺,使女生的人數是男生的3倍,要請幾個女生上臺?怎么列式?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這種倍量關系?讓學生各抒己見,預設學生會畫符號、畫線段圖表示人數……再請2個男生上臺,女生的人數仍然是男生的3倍,要請幾個女生上臺?怎么列式?還能用剛才的圖例表示現在的倍量關系嗎?隨著數量的增多,一個符號表示一個人還方便嗎?此處優(yōu)化方法,突出線段圖的優(yōu)勢,可以用一段表示男生人數,仍然畫三段表示女生人數。也就是說,不管男生有多少人,都是一份,叫作一倍數,同時指著3倍:只要知道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一倍數,就能算出女生人數。女生的人數不止一倍,我們叫作幾倍數。反過來,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幾倍數,能求出一倍數嗎?總結模型: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其中的一個數,就能求出另一個數。(板書省略)
接著進入重點環(huán)節(jié),利用舊模型與字母表示數的知識,建立新模型。在剛才的活動中,女生的人數是男生的3倍,屏幕上紅色箱子里乒乓球的個數也是黃色箱子的3倍。箱子里有幾個乒乓球,知道嗎?你有辦法表示兩個箱子里分別有幾個乒乓球嗎?(板書:x和3x,寫在剛才模型的下方)反過來可以嗎?用x表示幾倍數的話,一倍數怎么表示?你覺得哪一種表示方法更方便?讓學生加深印象:用x表示一倍數,幾倍數是它的幾倍就乘幾更簡便。此時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箱子里有幾個乒乓球)你能算出來嗎?(不能,條件不夠)那么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再補充一個什么信息,就能算出兩個箱子里分別有幾個乒乓球?讓學生開展小組活動,一起討論交流,預設學生匯報情況有三:
(1)補充黃色箱子乒乓球的個數,能算出紅色箱子乒乓球的個數。
(2)補充紅色箱子乒乓球的個數,能算出黃色箱子乒乓球的個數。
(3)補充兩個箱子里一共有幾個乒乓球,能分別算出兩個箱子里有幾個乒乓球。
重點放在第(3)種情況:補充誰跟誰一共的個數,真的能算出兩個箱子里分別有幾個乒乓球嗎?怎樣列方程?誰會解這個方程?一個數算出來了,另一個數呢?
小結:原來只要知道了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又知道這兩個數的和,就能算出這兩個數,總結得出新模型(圖4):幾倍數+一倍數=和。并追問除了上面3種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然后鞏固新模型,看線段圖找信息:乙是甲的3.4倍,甲、乙一共是8.8米,讓學生聯系新模型,明確甲是一倍數,乙是幾倍數,甲、乙分別是幾知道嗎?如果用x表示甲,那么乙怎么表示?看著線段圖,你會列方程嗎?你會解這個方程嗎?甲數算出來了,乙數呢?
最后利用模型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1)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2.4倍。地球上海洋面積和陸地面積分別是多少億平方千米?(2)今年春節(jié),年初一至年初七來六祖故里旅游的人數多達40.5萬人。其中成人人數大約是兒童人數的3.5倍。你知道六祖故里旅游區(qū)這7天分別接待了多少名兒童和成人嗎?
按照這個教學流程上課,學生完成這兩道實際問題的準確率大大提升,可見“幾倍數+一倍數=和”這個模型的建立對于學生解決和倍問題大有幫助。縱觀整節(jié)課,我們利用準備性學習材料,幫助學生梳理清楚舊知識的脈絡,概括總結出“已知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和其中一個數,就能求出另一個數”,在此基礎上引出新問題:這兩個數都未知的話,可以補充一個什么信息,就能算出這兩個數?同時結合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滲透兩個未知數如何列方程解答,一步一步有梯度地層層遞進,這樣設計不僅突出了兩個數的和,也突出了兩個數都是未知數,跟例4的聯系非常緊密。有了這個準備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解決例4這種類型的題目,等量關系找得很準,列方程基本沒問題。從學生的課堂回答和練習效果來看,這樣設計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竅門”弄明白后,不僅和倍問題解決了,差倍問題、和差問題也能舉一反三地跟著解決,對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數學思想很有幫助,是卓有成效的。
“知識是有類型的,每一種類型的知識, 其教學是有不同樣式的?!?[2]作為老師我們要努力把握好每一類知識的側重點,通過準備性學習材料降低學習新課的坡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俞正強. 教學應該發(fā)生在恰當的地方——對學困生問題的20年思考與感悟[J]. 人民教育,2009(11):39-40.
[2]? 俞正強. 俞正強: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之基本樣式[J]. 中國教師,2014(1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