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高
[摘 要]文本研讀是語文教師的專業(yè)使命。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真正潛心會文,以明確文本的教學價值、品味文段語言、探究主題思想、分析文章章法、整合文章資源等,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文本研讀;教學價值;品味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10-0024-02
文本研讀技能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xiàn),也是語文教師的教學特質(zhì)之一。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引領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仔細研讀。在研讀過程中,只有把準文本研讀的著力點,才能真正體現(xiàn)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那怎樣才能把準文本研讀的著力點呢?
一、文本研讀應著力于明確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以文選的形式編排的。教學時,要充分發(fā)揮文本的教學價值,就要對課文的內(nèi)容、導語、課后練習等方面進行細細研讀,真正領會編者的編排意圖,明確教什么的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如,統(tǒng)編教材的《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安排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讓學生在快樂的日子里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從這單元的語文元素來看,訓練重點是讓學生逐步學習與掌握積累新鮮詞句的方法?;诒締卧慕虒W重點,教師這樣定位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nèi)容,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jié)及他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和贊美之情。
2.熟讀課文,并從中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3.讀寫訓練?!澳愕膶W校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在學校里面做什么?請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場景寫一寫(教室里,操場上,花壇邊,圖書室里,教學樓前,大樹下……)”
這樣對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定位,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不僅有路徑可循,而且還彰顯出教師研讀文本的深度,真正發(fā)揮出文本的教學價值。
二、文本研讀應著力于語言的品味
洪振濤老師曾經(jīng)說過:“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文本的思想意義主要是通過語言來承載的。因此,在文本研讀點的選擇上,教師要著力于文本的語言。抓住了語言,也就抓住了引領學生解讀文本的韁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目標落到實處。
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花的學?!芬徽n時,教師讓學生先自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再進行匯報與交流。在交流匯報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句子:“濕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著口哨。”“樹枝在林中互相碰觸著,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雷云拍著打手。”以及“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痹趯W生品味語言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并讓他們仿照著這樣的形式說上幾句話。如此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對文本的表達方式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促進了學生語感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抓住文本的語言進行精心研讀,才能使學生對文本的內(nèi)涵有進一步的理解。在品一品、寫一寫的過程中,學生駐足欣賞、涵泳文字,對文字產(chǎn)生別樣的滋味,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文本研讀應著力于主題思想的探究
在語文教學中,探究主題思想是語文教師研讀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教學時,利用還原法解讀文本,對文本中的人物與景物進行還原,引領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能促進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把握,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主要講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白求恩大夫在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把手術臺當作陣地,連續(xù)三天三夜為傷員做手術的故事,表現(xiàn)了白求恩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品質(zhì)以及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對這類課文的教學,教師不要只注重讓學生了解課文所寫的具體事例,而忽視對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領會。在教學時,教師可采用還原的方法,借助影視資料的播放,把學生帶入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是你,在這種情形下,會做何選擇呢?可是白求恩大夫呢?他是怎樣做的?請找出描寫白求恩大夫的句子或者段落,仔細品讀,并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比绱私虒W,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白求恩對同志極端熱忱的高貴品質(zhì),促進了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與感悟。
在語文教材中,不同課文的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有很大的差異。教學時,教師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而應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特點,找準文本研讀的著力點,因材施教,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能夠得到質(zhì)的提升。
四、文本研讀應著力于章法的分析
分析文本的章法,主要是指對材料組合的規(guī)律、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布局謀篇進行分析。王尚文教授曾經(jīng)說:“語文教學的基本內(nèi)容指的是言語形式?!币虼耍處熞寣W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審視文章的構(gòu)思與寫法。有了這樣的研讀點,能促進語文教學的高效進行。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以總—分—總的形式向讀者介紹了西沙群島景物的特點,突出了西沙群島的“美麗”與“富饒”。文章的第一自然總寫西沙群島的位置以及它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分別寫了西沙群島海水、巖石、魚類與鳥類的特點;最后一段,總寫在人們的努力下,西沙群島必然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nèi)容、品味賞析語言,而且要讀懂文本在結(jié)構(gòu)上的章法特點,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從中習得文本語言表達的形式,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課文章法的分析,使學生不斷地積累與沉淀,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進而更好地促進他們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文本研讀應著力于教學資源的整合
當今的時代,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提煉,使學生能夠從中獲取到有價值的資源。何謂有價值的資源呢?即能為學生提供豐富語言積累的資源,或是讓學生視野更開闊的資源。
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一課,是一篇小古文。三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到這種小古文,會感到比較新鮮與好奇。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資料的搜集與整合。課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網(wǎng)絡搜集不同版本或者不同文體的介紹司馬光其人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借助課下注釋讀懂課文內(nèi)容;然后,再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使學生對司馬光這個歷史人物有進一步的了解;最后,教師再引領學生把搜集到的《司馬光》白話文與小古文進行對比,并說說它們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區(qū)別。這樣教學,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搜集資料是有用的。這就為學生今后資料的搜集提供了幫助,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動腦搜集有價值的資料,能促進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明確文本的教學價值、品味文段語言、探究主題思想、分析文章章法、整合文章資源等,才能真正把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