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群
摘 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精講”,這與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教師有效精講是讓學生主動接受學習,在教師指導下發(fā)現學習。教師講的內容對學生是有價值的,講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講不在時間多少,而在是否將問題講清、講透。
關鍵詞:精講;歷史理解;歷史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7-0070-02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精講”,這與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有關。歷史學科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歷史知識反映的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重演,不可直接觀察,大多只能是間接傳遞(聽、讀、看等),學生獲得歷史知識更多是通過教師的講授,而對于歷史的思想性、科學性的探索,更需要教師的精講。
一、何為精講
“精,擇也。從米,青聲?!币馑际侵柑釤捇蛱暨x出優(yōu)質的東西,完美、最好、細致、嚴密等?!爸v”:從言從冓,表示面對面交談,解析為“說明,解釋”,注重探求、商討。因此,筆者以為,課堂精講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煉出教學內容中最嚴密、完美的部分當面給學生解釋,且說明過程。其特點有三點:①教師講的內容對學生是有價值的。②講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③講不在時間多少,而在于是否將問題講清、講透。因此,精講不是少講,也不是“詳講”,更不是“滿堂灌”?!霸斨v”的內容全面、細致,但不一定是學生所需要的,即有價值的?!皾M堂灌”的一個“灌”字就可以看出,這種方法不講策略,不以培養(yǎng)學生為目標,不能與“精講”同日而語。
二、精講“精”在何處
課例:《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1課)。
教學重點:傳統(tǒng)農業(yè)主要耕作方式、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基本特點。
教學設計:
導:談到古代中國經濟,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古代中國農業(yè),中國作為世界農業(yè)起源地之一,向來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長期居世界先進水平,為中華文明進步奠定堅實基礎。古代中國有哪些位居世界先進水平的農耕方法和技術?它們最后促進中國古代怎樣的農業(yè)生產模式的形成?
學:多媒體展示古代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基本情況表,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中的內容。
議:問題一:透過這張表格,可以得知古代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問題二:古代農業(yè)主要經營方式(基本生產模式)是什么?哪些因素促進了這種生產模式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生產模式有怎樣的特點?是否等同于自然經濟?它在中國能長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三:透過這張表格,可以得知古代中國農業(yè)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展示各自的討論結果,教師就學生存在的疑點、難點進行分析、精講。)
師:透過這張表格,我們發(fā)現從原始到明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無論是農具或耕作技術都越來越先進。農具和技術決定著當時的農業(yè)耕作方式。比如,春秋戰(zhàn)國,鐵器和牛兩種農具的使用,導致“鐵犁牛耕”耕作方式出現,且成為我國古代主要耕作方式。農具、耕作技術、耕作方式再加上土地制度,它們綜合作用,最后形成一定時期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比如春秋戰(zhàn)國之前,農業(yè)經營方式是集體農耕,之后,變成個體農耕,即小農經濟……
課例深度分析: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即學生現有的水平(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水平)和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通過教學獲得的潛力),“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兩者水平之間的差異。教師的“精講”著眼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因此,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的課堂精講應“精”在學生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幫助學生的“學”搭建知識的橋梁。
高中學生歷史學習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具體表現在:
(一)學生歷史知識的空缺處
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歷史學科能力的基本要求,歷史知識是學生進行歷史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學生對某歷史現象要深刻理解,需要利用歷史現象之間的關聯性,將歷史現象置于某一知識系統(tǒng)中進行綜合、多層次的分析。然而,歷史知識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包含文學、數學、物理、地理、政治等各個學科,不僅涉及單純教材陳述性知識,還涉及廣泛的歷史課程知識和理論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熟知學生的學情,特別是學生知識的空缺處和學習能力的欠缺處,根據學情,補充課外知識,進行精講。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是經濟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要完成本節(jié)學習內容,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農業(yè)經濟理論,農業(yè)經濟理論對歷史知識面不夠廣的學生來說是空缺的,因此,在教學的導入部分,教師應設計一個精講點:影響農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因素。這對學生理解后面的討論性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生對歷史理解的糾結處
歷史理解是歷史學習的一般性能要求,它是指抓住歷史事物特征,從本質上把握歷史知識,即透過歷史表象去討論歷史事物的本質,包括對歷史客觀事實的理解和對歷史現象的解釋。然而,學生的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在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漸漸形成的。有時,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知識、能力的欠缺,造成對某些歷史問題理解的糾結,此時,需要教師的點撥、精講,打開學生的思維。在上面的課例中,關于小農經濟的概念和特點,學生會產生一種糾結:小農經濟就等于自然經濟,因為它們擁有的共性太多。在這里,教師便可設計一個精講點: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的關系。
(三)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處
一個人頭腦的思維就是一個人的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就是擴大學生思維度,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師的課堂精講要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的思路、理解知識的智能和智慧。歷史學習所涉及的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史實,而是要求學生對歷史有真正的理解,進行歷史的思維。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包括歷史的領悟、歷史的分析與闡釋、歷史的研究、做出決定的能力等。在以上的教學案例中,為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教師可設計多處精講點,如“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的出現與哪些因素有關”“從小農經濟的特點可知,小農經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為何還能在我國長期存在”等。
精講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學效果。要運用好精講,以促進歷史課堂教學高效開展,需要不拘泥于教材,不拘泥于模式,追求“是否真正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p>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葉小兵.論歷史學習的策略與歷史學習方法[J].歷史教學問題,2004(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