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摘 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大膽質疑、主動提問、問中求新、帶著問題讀、有效運用“問題教學”,能使學生有問、想問、敢問、能問、會問,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教學;語文素養(yǎng)
小學閱讀教學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閱讀實踐,獲得閱讀能力,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在閱讀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的實踐活動。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問題教學”有效運用于課堂教學,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一個學習氣氛熱烈的“大講堂”。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有效性凸顯,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提升。
“問題教學”的一般做法是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境,以“問題”為線索,啟發(fā)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和已有經(jīng)驗,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并探索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它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它通過“提出問題,啟發(fā)思考;邊讀邊議,討論交流;解決疑難,歸納總結;練習鞏固,應用提高”的過程,訓練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下面,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談談如何有效運用“問題教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成于思,思源于疑”。可見“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新的教育理論把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作為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策略來研究。在教學中,老師若能引導學生質疑問題,通過有問則論,有問再讀來解決,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課堂上學生不再是一味聽講,而是報告和討論;教師不再是一味講解,而是指導和點撥。討論的前提是有疑問,因此,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因勢利導,放手學生在讀中求解或討論化疑,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好方法。
1.提倡大膽質疑、主動提問,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若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提問,并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探求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時,我讓學生先認真自學課文,自讀、質疑問難。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他們在自讀后紛紛匯報了通過自學所掌握的內容,同時學生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人如此貧窮,為什還要省吃儉用地喂養(yǎng)海鷗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讀課文,讀后討論,然后我再做適當?shù)狞c撥,最后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通過細讀課文深刻體會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情誼。這樣,質疑導思,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
布魯納說:“學習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使學生愿學、樂學,首先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和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疑問、矛盾、問題能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學中我很注意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質疑問難,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索思悟。有時直接提出問題,有時間接激發(fā)學生探求問題,有時讓學生從微妙的結果去推論原因所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我抓住課題中的“借”字質疑:“借”的意思是征得別人同意暫時使用別人的物品和金錢,使用后再歸還。而課文寫諸葛亮從曹操那得到的十萬支箭,既沒有得到曹操的同意,也不會歸還。如果把“借”字換成“騙”字,不是更恰當嗎?問題一拋出,學生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激烈地討論,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體會出諸葛亮用曹操的箭去射曹操,有“借”有還,“借”字用得十分巧妙,再讀課文時,學生興致盎然。
3.鼓勵問中求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重視發(fā)散求異思維的訓練,有助于學生靈活運用學習方法,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性,擺脫思想的僵化、呆滯;有助于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克服思維的定向、拓展思路。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重要的是尊重個性,培養(yǎng)發(fā)散、求異思維。教師在提倡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上,應該鼓勵學生“問中求新”,即在主動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激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在教學《亡羊補牢》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養(yǎng)羊人丟了羊之后怎樣做才能確保羊不再丟失失呢?讓每個小組討論。在小組學習中,有的學生脫口而出:“及時堵住那個破洞!”有的同學虛心聽取,經(jīng)過思考,提出質疑:“丟羊之后及時修補羊圈,萬一補了這個洞又破了那個洞,那該怎么辦呢?”有的學生馬上提出了“要全面加固羊圈”。這時,又有學生評議:“為了不再丟羊,補牢是不是唯一的辦法?”學生再次熱烈討論,提出了“派人守候羊圈,逮住狼,把狼打死,徹底消除隱患”的治本辦法。緊接著,又有學生質疑:“如果不止一只狼呢?”學生們又認真思考,激烈討論,提出見解。在教學中,教師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中求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帶著問題讀,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意識
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薄皫е鴨栴}讀,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和全面調動學生參與意識的良好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容易理解的課文或段落,可采用“質疑法”放手讓學生自學,深奧難懂的課文或段落,可根據(jù)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等,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方向非常明確,有利于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如:我在教學《花鐘》一文時,設計了以下問題:什么是花鐘?植物學家修建花鐘是利用了花的什么現(xiàn)象?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課文,然后我再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尋求答案,這樣一來,學生的大腦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不斷地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活躍。當我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時,發(fā)現(xiàn)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較為完整地回答上述問題,可見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自已的參與,感受到了自身的能力所在,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總之,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認真引導,有效運用“問題教學”,以問題為主線,貫穿教學始末,改變教師的機械灌輸,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有問、想問、敢問、能問、會問,更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當課堂的問題預設由學生提出,問題意識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主動探索文本時,我們的語文課堂必將散發(fā)活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必將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偉華.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科研論壇,2011(6)
[3]曹桂華.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c版,2014(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