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學梅
[摘? ?要]體驗式學習活動是提升學生實驗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教師立足科學教學,于課前、課中與課外有效開展不同形式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可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實現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用、用中創(chuàng),進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活動 ;科學教學 ;汽化與液化
[中圖分類號]? ? G633.9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05-0083-02
一、問題思考及活動開展緣由
在一次教學設計中,筆者增加了一個學生課后體驗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引發(fā)了筆者對學生體驗活動開展問題的思考及進一步探索??茖W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jié) 《汽化與液化》中的“觀察水的沸騰”實驗,傳統(tǒng)教學多采用課堂演示實驗的方法,教師為了能在45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往往改進實驗,甚至用接近沸騰的水來讓學生完成實驗,這樣,實驗在課堂上是完成了,但學生的觀察卻缺少了連續(xù)性,實驗開始時的小氣泡也觀察不到了,而且距離遠,燒杯小,學生不能清楚地觀察到氣泡的變化過程和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上都是前面同學觀察, 后面同學則主要靠被告知再記錄并記住的方式完成實驗。鑒于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也有能力與孩子一同完成這樣的體驗作業(yè),筆者在家庭作業(yè)中設計了“觀察水的沸騰”的體驗式學習活動。 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精彩紛呈的活動匯報使課堂內容非常豐富。筆者和學生一起分析產生相關實驗現象的原因。前期的體驗使這節(jié)課真正成了學生參與、學習、表達的課堂。
二、體驗式學習活動在科學教學中的開展
(一)簡單易學活動——課前體驗
“簡單易學活動”是指無論是知識點學習還是動手操作,學生課前都能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的活動。這類活動宜用于學生開展課前體驗式學習。
1.活動內容的選取
(1)源于教材及生活的實驗活動
科學教材編排有活動、實驗、探究、調查、制作甚至課后練習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所需的儀器、藥品都不復雜,而活動的體驗感受是課堂學習不可缺少的。因此筆者通常把這類活動作為課前的體驗式學習活動來進行安排。例如,科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水的浮力》中“①手按礦泉水瓶的活動”,選取理由:操作簡單,材料源于生活物品;參與度廣;浮力概念比較抽象,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獲得初步體驗感受?!阿陔u蛋在液體中的沉浮活動”,選取理由:學生已有相關知識經驗或生活經驗,器材源自生活,學生可以自主完成體驗?!阿壑鬁珗A的情景活動”,選取理由:這個體驗源于生活,但現在的孩子缺少生活經驗,故需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活動,學會觀察。
(2)收集學習資料的活動
學生有目的地收集動植物、器材、圖片、影像等資料的活動,筆者會放在課前來安排,體現了科學源于生活的學科特色。這類活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講清要求,明確方法。而學生收集的資料若被采用作為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會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例如,科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jié)《簡單機械》中,課前請學生收集生活中他們認為運用了杠桿工作原理的生活用品并試著分析其工作原理。學生帶來了開瓶器、剪刀、老虎鉗、夾子、指甲鉗、扳手、鑷子等物品,并與同學一起分析它們的工作原理。這樣,學生間分享學習資源及學習方法,為杠桿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活動的設計
學生要做好課前體驗,關鍵在于教師的活動設計。一個精心設計的體驗式學習活動,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能幫助學生弄清活動原理,掌握基礎內容,使學生對新課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溶解性》時,筆者設計了如下課前體驗式學習活動:
①取兩個相同的玻璃杯,倒入少量、等量的涼水,一杯加白糖, 一杯加鹽, 直到不再溶解為止, 比較所加白糖和鹽哪個多。
②取兩個相同的玻璃杯,分別倒入少量且等量的涼水和熱水,向兩個杯子中加入等量的白糖(或鹽),觀察哪杯溶解得更快。
③取兩個相同的玻璃杯,分別倒入少量且等量的涼水和熱水,往兩個杯子中加入等量的色拉油,觀察其溶解的情況。
并提問學生:“觀察上述實驗現象,你能得到哪些結論?請按照這個活動過程畫出表格,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p>
通過這樣的課前體驗,學生學會了觀察及記錄現象,還通過對現象的對比分析,初步了解了影響溶解性的因素,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物質溶解性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難學活動——課中體驗
“難學活動”指的是無論是知識點學習還是動手操作,學生課前都無法完成的活動。這類活動往往放在課中來開展,且多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來開展,器材、儀器等由學校實驗室提供。
實驗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內容及方法,實驗探究活動設計中應注重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體驗學習過程,理清學習要點,突破學習難點。本文論述的實驗探究活動是指在教材設計的實驗探究活動的基礎上稍加改動的活動。
例如,以科學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jié)《簡單機械》中的定滑輪和動滑輪為例,其具體實驗探究活動安排如下:
(1)定滑輪
實驗步驟:參考教材第93頁。
實驗結果:填入表格。
[實驗次數 鉤碼重G1 不同方向的
拉力F1 物體上升的高度h/cm 繩子移動的距離s/cm 1 2 3 ]
實驗結論: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2)動滑輪
實驗步驟:參考教材第93頁。
實驗結果:填入表格。
[實驗次數
鉤碼和滑輪總重G2 拉力F2 物體上升的高度h/cm 繩子移動的距離s/cm 1 2 3 ]
實驗結論:動滑輪能省一半力。
這個活動最初是教師演示實驗,學生通過眼睛觀察,聽教師講解,運用大腦接受的方法學習,學得比較膚淺,容易遺忘,達不到“人人都理解”的學習效果。課后經過教學反思,筆者針對學生主要缺少生活經驗,沒摸過,也沒碰過滑輪這一學情,改進了教學設計,把演示實驗改成了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增加了表格設計,讓學生的實驗結果能夠更好地呈現,便于分析實驗數據,找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為了更好地測量物體的上升高度和繩子移動的距離,想出了很多減少實驗誤差的方法,如有的在鐵架臺的柱子上做標記測量高度;有的把尺子直接豎在鉤碼邊上測量物體上升的高度;有的在繩子移動的兩端用筆做標記測量繩子移動的距離;有的與同桌合作,一個用手掐住繩子的兩端,另一個測量繩子移動的距離。方法多樣,原理一致,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學生在“做中學”。經過這樣的實驗改進,學生的體會是深刻的,思考是深入的,理解是透徹的,學習的難點也在活動體驗中得到了有效突破。
對于難學活動,除了實驗探究的形式外,還可以采用小組互助、角色扮演的形式,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三)實踐拓展活動——課外體驗
課堂學習受教材及時間限制,所學內容有局限性,因此筆者利用暑假時間給學生安排了實踐拓展活動,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暑期科學作業(yè)——社會實踐活動體驗:以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為背景進行相應事件的社會調查,并以調查報告或小論文形式完成成果展示。學生利用暑假完成了:1.互聯網時代——“王者風”的調查;2.安全生產的調查;3.五水共治的調查研究;4.共享單車的社會調查;5.偽娘的社會調查;6.五水共治——上塘河的改變的調查;等等。每一組社會實踐活動都各具特色,通過調查,學生各有收獲。
調查后學生總結:(1)“偽娘”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的發(fā)展與多樣性,但是“偽娘”的形象及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有不利影響,孩子會有樣學樣,從而影響其身心發(fā)展。(2)安全生產不僅與政府職員或相關部門有關,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安全生產不僅是工廠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共同的責任,我們應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共建美好家園!(3)共享單車利弊共存,共享單車的出現象征著時代的進步,因此我們應該試著去接納它,不能因正面消息過分依賴它,但也不能因負面消息過分排斥它。
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參與了實踐體驗,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表達,學會了探究學習,學會了分析數據及總結結論,學會了合作與分享。
三、開展體驗式學習活動所取得的成效
(一)取代了以往單一、機械的課前學習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往的課前學習往往是看教材、做習題,形式單一,機械重復。課前體驗式學習活動趣味性強,形式多樣,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通過體驗式學習活動,學生收集的資料、體會的感受、產生的疑惑、學到的方法等都可成為課堂學習的有效資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思維活躍,學習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轉變教師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自從于科學教學中開展體驗式學習活動以來,筆者更深入地了解了學生的學情,經過了資料收集的思考、學習內容的選取、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等過程,完全改變了筆者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理念。在研究中,筆者初步掌握了一系列科學教學方法,增強了對活動課的指導和駕馭能力??梢?,體驗式學習活動的開展可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總之,體驗式學習活動能夠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用、用中創(chuàng),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3]? 張萬興.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