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劉欣
摘 要:目前生涯教育存在著教學內容更新慢、缺乏個性化指導、師資不足等問題。而信息時代下的學生,卻渴望隨時接入網絡,獲得最新信息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希望通過靈活方便的途徑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希望獲得新鮮、逼真的課程體驗。如何適應數字時代對生涯教育形態(tài)的新要求?如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發(fā)展,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降低管理成本?在實踐中,作者探索出若干基于數字校園的高中生涯教育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數字校園;生涯教育;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2-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5-0115-02
在信息時代出生的學生有很強的個性,能迅速接收信息,希望能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獲得各種信息和個性化學習資源;希望能在移動中學習、在逼真情境下體驗;希望在社會性網絡中共享觀點、溝通和討論;還希望通過多種靈活方便的途徑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新高考面對的學生正是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新高考的實施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權。但是選課與選考都要求學生提前思考自己的專業(yè)選擇及未來職業(yè)方向。而生涯教育卻存在著師資不足、教學內容更新慢、缺乏個性化指導等問題,生涯教育和數字校園的結合為滿足學生需求、化解生涯教育發(fā)展的困境提供了解決之道。
一、高中生涯教育困境
(一)師資不足
隨著高考改革的發(fā)展,生涯教育已經成為剛需,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生涯課程。然而,生涯課程的師資卻成為棘手問題,面對動輒近400人的年級,只依靠一兩位心理專職教師進行生涯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科教師的培訓也難以一蹴而就。
與之相矛盾的是,學生遇到的生涯發(fā)展、學業(yè)指導和心理適應等問題越來越多。高中學習難度的新挑戰(zhàn)、高中生涯規(guī)劃的新選擇、高中選課走班的新適應,都急需學科導師、生涯導師提供及時而個性化的指導。
(二)教學內容陳舊
幾套生涯課程教材難以跟上時代發(fā)展的速度,生涯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緩慢。例如,生涯課程常常使用的霍蘭德興趣代碼,對應的職業(yè)查詢列表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主要職業(yè)分類。類似細木工、制作鏈條人員等職業(yè)已經消失,而列表內容卻沒有及時更新,內容陳舊的列表對學生的參考價值非常有限。
與之相反的是,互聯網中有很多教育資源更新速度極快,將課堂與網絡連接,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擴展和更新生涯教育內容。
(三)缺乏個性化指導
為了讓所有學生參與生涯教育,實現全覆蓋,生涯教育采用統(tǒng)一測評、統(tǒng)一課程、統(tǒng)一體驗的方式,全體學生上一樣的課程,獲得一樣的體驗,因而學生無法獲得個性化的指導。然而,每個學生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等各不相同,生涯選擇方向各有不同。信息時代下的學生希望根據自定義測評內容,根據需求自主選擇課程,根據興趣方向有區(qū)別地參加生涯體驗,獲得專屬于自己的生涯指導方案。
二、數字校園下高中生涯教育策略
(一)數字校園下學生生涯需求與狀況診斷策略
1.收集學生真實需求
要想設計高質量的生涯教育課程,精準把握學生的真實需求和實際狀態(tài)是前提。使用數字校園問卷調查功能,可以了解高一學生在生涯發(fā)展、學業(yè)指導以及心理健康等學生發(fā)展指導方面的真實需求。
例如,筆者向高一學生發(fā)放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數據377份(男生172份,女生205份)。當被問及“當前對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時,10.8%的學生非常了解,77.7%的學生基本了解,只有11.5%的學生不太了解。問及學生對生涯規(guī)劃課程的態(tài)度時,72.1%的學生覺得很有必要,但有14.9%的學生尚未認識到生涯規(guī)劃的重要性,認為可有可無。
通過數字校園的問卷收集功能,我們可以更加了解本校學生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本校學生的生涯教育課程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講,學生通過填寫問卷調查,也參與到了生涯教育課程的備課中,他們的需求將在課程內容中得到體現。
2.了解學生實際狀態(tài)
了解實際狀態(tài)就是“學情分析”。通過數字校園網絡測評工具,我們得以專業(yè)、快捷、全面地了解高一年級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狀態(tài),為建立三級指導方案奠定了數據化基礎。
具體而言,使用數字校園網絡測評功能,筆者篩查了高一學生生涯信念、自主學習水平、心理健康狀態(tài)等信息,回收有效數據349份。根據三級指導方案機制,80%的學生接受一般學生發(fā)展教育,15%的學生處于邊緣狀態(tài),需要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多加關注,僅有5%的學生處于危機狀態(tài),需要學生發(fā)展導師、心理教師的介入。
通過數字校園測評,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被反映出來,使得“根據不同學生的狀態(tài),提供不同層面的學生發(fā)展指導內容”成為可能。
3.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
使用數字校園專業(yè)測評資源,學生可以自定義完成霍蘭德興趣測評、多元智能測評、MBTI性格測評、職業(yè)價值觀測評以及學科潛能測評。借助這些標準化測評工具,學生加深了對自我的客觀認知。
測評結果不僅可以自動生成個人電子化檔案,記錄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等信息,還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組合,有針對性地推送給學生適合的講座信息、選修課介紹,進一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二)數字校園下學生生涯自主發(fā)展策略
1.學生參與生涯教育云課堂
使用生涯云課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問題,觀看不同內容的生涯課程,參與社群互動。學科教師也可以利用云課堂,化身學生發(fā)展指導教師,上傳學業(yè)、生涯、心理等指導視頻。具體而言:
一方面,由生涯教師上傳生涯指導云課堂內容。生涯教師自己制作微課,方便學生隨時觀看。同時,也將優(yōu)質的生涯指導課程資源共享在云平臺中,進一步豐富生涯課程內容。將這些內容上傳到云平臺中去,學生只要通過學號和密碼就能登錄,后臺則能對學生的觀看情況和學習情況等有更多的了解。
另一方面,邀請學科教師上傳學業(yè)指導云課堂內容。學校方面邀請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進行各學科的學業(yè)指導課程錄制,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學科價值、等級學考難度要求以及專業(yè)規(guī)劃認知教育等。在視頻學習當中學生可以直接將自己的問題提出,不僅能夠得到教師和專業(yè)團隊的解答,還可以建立學習社群,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在主動篩選信息、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中,逐漸培養(yǎng)自主發(fā)展意識。
2.學生自主查詢高校專業(yè)信息庫
根據陽光高考網信息,中國目前有12個專業(yè)門類、59個專業(yè)大類、506個具體專業(yè)。在生涯課上,教師可以介紹的專業(yè)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學生對具體專業(yè)的好奇心。
然而,借助網絡平臺豐富的高校專業(yè)信息,學生可以詳細查詢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主干課程、就業(yè)方向,進一步了解國家發(fā)展的人才需求、行業(yè)發(fā)展趨勢,通過自主查詢、比較、評估、決策等步驟,逐步明確生涯發(fā)展的階段目標。
3.學生“搶票”參與講座和選修課
利用數字校園平臺,將原來整班參加講座的形式,改為學生在線“搶票”。學校公布講座信息,設定搶票規(guī)則。對本講座內容感興趣的學生,就可以獲得入場券,允許不感興趣的學生不參加。豐富多元的講座以及選修課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生涯發(fā)展需求,“搶票”制的實施也促進了學生自我選擇、自我規(guī)劃能力的提升。選修課的實施,促使學生開闊知識視野,拓展知識的廣度,并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通過知識的積累實現對某一相關學科內容的深入理解。同時,選修課的實施有助于學生提高設計規(guī)劃的意識,有意識地去深入學習和探究某一方面的內容,為自己的生涯找到發(fā)展方向。
(三)數字校園下生涯教師的指導策略
1.教師根據學生生涯測評結果制訂生涯教育方案
采用數字校園網開展學生生涯測評后,學校會逐漸積累大量的生涯測評數據,此時教師可以在后臺通過數據分析,了解每個學生、每個班級以及各個年級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狀態(tài)。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制訂針對全年級、全班,甚至學生個體的生涯教育方案,使生涯教育的針對性更強。而教師則需要主動提高自己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能力,從而制訂出針對性強的生涯教育方案。
2.教師變革教學方式實施生涯教育
數字校園使得在線教育成為可能,采用“慕課”“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更多教師可以在課前、課后滲透學科學業(yè)指導,實施學科生涯教育。同時,在在線教育上,教師可多方搜集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將介紹學科發(fā)展歷史、學科杰出人物、學科最新進展、學科問題和觀點以及學科職業(yè)狀況等的各種信息、資料呈現在在線教育上,以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整個學科發(fā)展狀況、學科職業(yè)狀況等,激發(fā)學生對某些學科及相關職業(yè)的興趣,激發(fā)好奇心和學習動力,更加明確自身的學科發(fā)展及職業(yè)選擇方向。
教師改變以往課上講授、課下復習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代之以課前觀看微課,完成信息輸入;課上充分討論,提升批判性思維;課下深度體驗,夯實教學效果的新模式。數字時代下新教學模式的運用,提高了生涯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基于數字校園技術開展高中生涯教育將是今后生涯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在數字校園下,生涯教育實現了“問卷施測、課堂教學、學生學習以及評估反饋全過程的記錄、監(jiān)控、動態(tài)調整”,節(jié)省了低質量、重復高的人力工作,將有限的教師資源投入到教學科研以及課程建設中去。
參考文獻:
[1]鄭德泉. “互聯網+”視角下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教育策略[J]. 現代職業(yè)教育, 2018(1):190.
[2]唐盛昌. 數字校園引發(fā)教學重構[J]. 中國電化教育, 2013(5):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