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警月 肖曉紅
【摘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建立和諧校園的保障,是國家可持續(xù)人才強國政策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本課題詳細介紹了中學生群體中不良人際關系的原因,并對建立良好的中學生群體人際關系提出了幾點思考,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疏導提供了一些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際關系 中學生群體 校園環(huán)境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238-02
引言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到優(yōu)先的位置”,“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學生群體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關乎著其能否健康成長,并成為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人際交往,指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進行相互之間交流信息和溝通情感的過程。良好的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對于青少年中學生群體,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其成長和發(fā)展。然而隨著當今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迅速發(fā)展,中學生群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障礙、困惑或挫折,往往因為缺乏正確及時的心理疏導和關懷而對他們的心理成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形成自閉、多疑等心理問題。而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往往因為其在群體交往過程中受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等影響而導致的交往困難或交往不利。因而,本課題通過分析中學生群體中不良人際關系的原因,探索了建立良好的中學生群體人際關系的幾點建議,為中學生心理健康疏導提供了一些借鑒意義。
一、中學生群體中人際關系不良的原因
1.自我中心
現在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在其生活成長過程中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的情感分享及父母的過分溺愛而導致待人接物多以自我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做事都是以滿足自我和實現自我為主,不愿為別人做出犧牲或貢獻,甚至不愿意和他人進行合作共贏。
2.心理問題
當今社會經濟的提高和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學生在自我知識儲存、能力、外貌、著裝、消費等方面與其他學生相差懸殊,容易導致學生個體自卑、自閉、嫉妒、多疑等心理問題,進而導致學生人際交流和交往缺失,疏離群體,獨立孤行。
3.過分依賴他人
現在的家長從小到大一味灌輸子女努力學習,其他一切事情都有家長包辦代辦,不讓學生去接觸其他豐富多彩的交際活動,長期讓學生形成了依賴思想而難以消除,在為人處事上不愿或不會主動與他人交往。
4.遇事沖動
學生群體正值生長發(fā)育的黃金時期,青春荷爾蒙激素分泌旺盛,加之家長和長輩的過分關懷和溺愛,遇事很容易沖動,不計后果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甚至發(fā)展到打架斗毆。
二、建立中學生群體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議
1.遵循互動、需要、分層、分寸四個準則
社會是一個大環(huán)境,中學生群體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社會交往環(huán)境之下。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應遵循“互動”、“需要”、“分層”和“分寸”四個人際關系交往準則,做到交往中相互尊重,不能一味的給予或索取,對于不同性格中學生有不一樣的交往標準,但都建立在互利共需的基礎上,且要有一定的度,而不能過猶不及適得其反。
2.加強人際交往的教育理念
對中學生人際關系影響最大的是家長和老師。家長和老師的言行舉止對中學生性格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成熟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而家長和老師要共同倡導中學生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事中養(yǎng)成品德高尚、團結合作的作風,同時要對人際關系有障礙的中學生及時發(fā)現并專業(yè)輔導和幫助,使其走出陰影,建立健全的人際交往教育理念,養(yǎng)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3.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
中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主要是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這需要老師有良好的師德,且豐富多彩的教學和課外活動能夠建立不能層次的學生群體交往的機會和氛圍。同時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基礎之上的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通過建立不同類型、不同課類的交流學習小組,能夠使“相似興趣”的中學生群體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使其在學生群體中能夠形成關系他人、與人合作的思想,進而促進校園環(huán)境和中學生群體人際關系形成良性循環(huán)。
三、結論
在中學生群體中,維系好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通過切實維護好廣大中學生的切實利益,平等、公正和友善的對待遇到的中學生群體中不良人際關系問題,助力和諧校園建設。同時只有善于與人合作、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中學生,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敏.促進學生交往[D].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2002.
[2]時蓉華主編.現代社會心理學[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