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芬
[摘 要]教育是科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產物,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通過動手操作、創(chuàng)設情境、應用數學、突破重難點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力求讓學生感受數學是貼近生活的,從而使學生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關鍵詞]學習興趣;培養(yǎng);操作;數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2-0087-0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知識的運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比較強的學科,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廣大數學教師反復探索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從教經驗,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在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具體形象的實物比較感興趣。根據這一特性,教師在教學之前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操作活動,以及提供較多形象的、直觀的感性材料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這樣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數學知識,也能逐步培養(yǎng)他們抽象的概括能力。另外,可以借助學具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體積”的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用10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來擺成一個長方體,有幾種擺法?所組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我覺得在課堂上要學生找出所有的擺法是很困難的,于是,我讓學生運用身邊的學具擺一擺、算一算,并不斷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這樣就容易解決問題了。最終學生得到這樣的答案:不管怎么擺,擺出來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10立方厘米,而用不同擺法擺出來的長方體表面積就有所不同了。
正因為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學具解決抽象問題,他們的學習興趣才會更濃,其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才會得到提高,這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自制力不強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培養(yǎng)興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養(yǎng)成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從而有效解決枯燥的練習題,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提升,學習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沒有設計教學情境,而是直截了當、照本宣科地導入新課內容,以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會讓學生覺得數學學習是枯燥乏味的,更談不上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即強調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學生本身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童話、神話或奇趣故事特別感興趣,對此,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的知識設計成通俗易懂且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中的趣味性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簡單加減法”時,運用故事情境引入新課:“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分享一篇童話故事。有一天早上,動物園的阿姨領來一筐蘋果,高興地對著籠子里的幾只猴子說:‘孩子們,你們真能干,今早你們表現得很好,做了很多好事,阿姨要大大地獎勵你們,獎品是每只猴8個紅紅的、香香的、甜甜的蘋果,你們高興嗎?猴子們聽了很高興,連忙拍手叫好,阿姨接著說‘不過今天的獎品不是一次給你們發(fā)完,要分上午和下午各發(fā)一次,上午每只猴3個,下午每只猴5個。猴子們聽了,心里嘀咕著‘上午3個,下午5個,3小于5,我們不要這樣分!阿姨見他們都表現出了不高興的樣子,接著又說‘那么上午每只猴5個,下午每只猴3個,怎么樣?猴子們聽了,一邊掰著手指,一邊說‘上午5個,下午3個,5大于3,這樣好?。『镒觽兌济奸_眼笑地手舞足蹈起來了?!惫适轮v完,我接著說:“阿姨分發(fā)蘋果時,猴子們第一次不高興,而第二次卻露出笑容,這是為什么?難道上午每只猴3個和下午每只猴5個的總數會比上午每只猴5個和下午每只猴3個的總數要多嗎?”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個個舉手爭著發(fā)言。由此可見,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可以達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
三、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
“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也就沒有記憶?!迸d趣能夠激起智慧和靈感。所謂學以致用,就是當學生能夠利用他們已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想象出學生的心理得到滿足的那種自豪感,因為他們能體會到興趣帶給生活和學習無窮的樂趣,也體會到優(yōu)越感和成就感,因此,學生不再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苦役,而是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們便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的鞏固練習時,我這樣設計一道習題“3? ? ? = 30? ? ? =300? ? ? ?。在3、30、300這三個數后面加上什么,使這三個數中的等號成立?”學生一看,搖頭說:“老師,這三個數怎么能畫上等號呢?”我說:“老師就是讓你們想辦法讓它們相等,能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嗎?”學生思索后,答案不一會兒就出來了,有的說:“老師,那就是在3、30、300的后面相應填上米、分米、厘米?!庇械恼f:“老師,在3、30、300的后面相應填上元、角、分。”……聽到學生的回答,我微笑點頭,并加以肯定和表揚。只要教師提倡對數學知識進行學以致用,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是空洞無趣的,而是具體、有用的知識。
四、趣味點撥,突破重難點知識
數學知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這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授新知識時,必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以及掌握知識中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克服困難,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第四冊59頁例4“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教學中,我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并要求學生邊看圖邊思考這五個問題:(1)這道題求的是什么?(2)條件中的“我們這么多人”指的是“什么人”?(3)要想解答“要坐幾輛碰碰車?”必須先求什么?(4)從哪個圖中可以直接解答第二個問題?(5)求出“我們這么多人”之后,還要怎樣計算才能求出“要坐幾輛碰碰車?”我設計的這五個問題,以討論的形式進行解決,從問題入手,環(huán)環(huán)緊扣,既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又教給了學生如何分析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人類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它總伴隨著良好的情感體驗。我們作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并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最終培養(yǎng)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的魅力。
(責編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