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 周亞茹 黃丹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腎病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稱品質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解決問題,自發(fā)結合成一個小團體,團員間分工合作,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的關鍵性問題,以達到業(yè)績改善之目標[1]。這個小團體,在自我啟發(fā)、相互啟發(fā)下,動用各種質量控制手法、全員參加,對自己的工作現狀不斷地進行維持與改善的活動,稱為品管圈活動[2]。血液透析的目的之一是消除體內多余的水分,臨床上以干體重為標準,干體重是透析工作人員對病人進行超濾脫水的依據和目標。本科室于2013年1月成立了品管圈,對實驗組31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體重進行了品管圈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來自2017年1月—10月在四川省中醫(yī)院血透中心行長期規(guī)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對照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收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
品管圈由血透中心的6名護理人員組成,其中主管護師2名,護師2名,護士2名,由1名本科學歷的護師擔任圈長,以“平衡圈”作為圈名,寓意每一位腎衰竭的血透患者都能保證體內水代謝平衡。
本圈成立的目標即為“加強血液透析患者的干體重管理”。
圈員詳細討論了各種干體重管理不善的原因,具體分析了實驗組31例患者干體重管理現存的問題。
(1)干體重設置過高,慢性體內液體負荷過多——所占比例(9.6%)。
(2)干體重設置過低,透析時低血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所占比例(6.4%)。
(3)患者飲水過多,透析間期體重增加過多,護士知道不到位——所占比例(74.1%)。
(4)患者更換衣物,稱重護士指導不到位或未及時記錄——所占比例(67.7%)。
(5)透析中進食,超濾未增加--所占比例(6.4%)。
圈員通過調查做真因驗證,經認真解析后,得出患者干體重管理不善的真因:缺乏相關的宣教資料;健康教育不到位,尤其是飲食教育;稱重流程不合理及執(zhí)行不到位;透析中不合理進食;護患、醫(yī)護溝通不到位,缺乏對患者透析充分性的深入評估。
圈員尋求改善對策,并對每一對策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等指標進行評分,按80/20原則共擬定6個對策進行改善實施。
2.5.1 制作宣傳手冊 介紹干體重的相關知識,重點突出飲食指導,將飲食原則、三餐安排及食物的替換、如何計算及控制水鈉攝入、飲食禁忌等做詳細的描述。
2.5.2 加強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 對患者及家屬加強教育,掌握患者的實際飲食、飲水情況,及時糾正錯誤行為,共同協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2.5.3 落實責任制護理 將患者分組落實到每位圈員負責分管,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評估、診斷并實施。
2.5.4 修改稱重流程,嚴格執(zhí)行 規(guī)定所有血液透析患者的稱重必須有護士在場,護士長合理排班,專人負責稱重。設計專用記錄本,稱重后及時記錄,保證正確性。
2.5.5 透析中合理進食 透析前應增加用餐量,盡量避免透析中進食,或僅進食少量面包、饅頭等干食小點心,血壓過低者更不要在透析過程中進食。
2.5.6 加強護患、醫(yī)護溝通,合理設置干體重 每次透析前后都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特別對體重增長過快的患者和血壓波動較明顯的患者仔細詢問并分析原因,并與醫(yī)生及時溝通,重新正確評估干體重,確定超濾量。
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透析間期體重的增長、透析前血壓控制及透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總體差別(χ2=6.529)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透析間期體重增長少,透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少,說明品管圈活動對血液透析患者干體重的管理具有較好的效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體重增長控制、透析前血壓及透析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血液透析療法(HD)主要用于腎功能衰竭患者,是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終身替代療法[3]。干體重的評估沒有明確的客觀指標,尤其是初次進入血液透析的病人,更多依靠護士根據病人臨床癥狀和體征如有無胸悶、憋氣及顏面、下肢水腫、頸靜脈充盈、肺部啰音等來判斷[4],透析間期體重增加是指本次透析前體重減去干體重,應控制在干體重的3%為宜[5]。本研究通過對血液透析病人干體重的嚴格管理后,病人的急性并發(fā)癥明顯減少,透析過程平穩(wěn),病人的焦慮、緊張情緒也有明顯的好轉,透析后生活質量提高,并且病人親自參與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提高了病人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