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貞
【摘要】目的:探析兒科護理中應用肢體語言溝通結合正性暗示對患兒依從性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兒科2018年2月~2018年7月126例住院患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給予兒科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行肢體語言溝通與正性暗示,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哭鬧次數(shù)以及住院時間。結果:研究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95.24%,較對照組患兒73.02%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患兒的每日哭鬧次數(shù)、住院時間也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正性暗示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患兒的臨床依從性,并可減少其哭鬧情況,有助于促進其疾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兒科護理;肢體語言溝通;正性暗示;臨床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36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2-187-01
與其他臨床科室不同,兒科的護理對象在認知能力、生長發(fā)育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且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醫(yī)學模式的不斷改革,人們對兒科護理的要求也逐漸增高。然而,在實際兒科護理中,由于患兒的年齡較小,其語言表述能力尚未完善,再加上對臨床治療的恐懼,其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不高,增加了護理難度?,F(xiàn)為改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我院嘗試在兒科護理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結合正性暗示,具體過程和結果闡述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8年2月~2018年7月126例住院患兒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2組,每組各63例,其中,研究組有男35例、女28例,年齡10個月~8歲,均齡(4.06±1.54)歲,包括15例肺炎、12例呼吸道感染、14例胃腸道疾病、9例腎病綜合征、13例其他;對照組有男33例、女30例,年齡8個月~9歲,均齡(4.37±1.40)歲,包括16例肺炎、10例呼吸道感染、15例胃腸道疾病、8例腎病綜合征、14例其他。兩組的基本情況未見顯著的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兒科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患兒病情觀察、加強病房巡視次數(shù)、病房環(huán)境護理、飲食指導等。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加行肢體語言溝通與正性暗示,具體為:(1)肢體語言溝通:①護理人員加強自身的儀容儀表,在每次實施護理前均整理好著裝,并以微笑、溫柔的態(tài)度面對患兒和家屬,耐心地安撫其情緒,力求能夠增加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②在與患兒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真誠、友好地目光注視患兒,并始終保持微笑,以讓患兒覺得自己被尊重,自愿配合治療或護理操作;③護理人員在查房時或進行護理操作前后,可通過撫摸患兒頭部或者握手等方式,贊揚、鼓勵患兒,拉近護患間的距離,并增強其治療信心。(2)正性暗示:①查房時,醫(yī)護人員可通過相互的語言溝通給予患兒正性引導,例如:醫(yī)生說“xx(患兒姓名),今天的精神狀態(tài)比昨天好多了”,護士說“是噢。xx(患兒姓名)好乖,好配合治療,很快就可以康復了”等等;②其次,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說話的語調、動作、姿勢等把積極的氛圍傳遞給患兒,使其產生積極反應,樂觀面對疾病和治療;③ 最后,護理人員邀請類似病情卻已康復的患兒現(xiàn)身說法,積極引導患兒配合治療和護理。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其中,完全依從:患兒能夠遵醫(yī)囑完成各項治療、護理操作;部分依從:患兒雖能遵醫(yī)囑完成治療和護理,但過程中出現(xiàn)了抵觸情緒,需經過安慰、鼓勵才肯配合;不依從:患兒抵觸進行治療、護理操作[1]。(2)觀察并對比兩組患兒每日哭鬧的次數(shù)以及住院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選用SPSS21.0軟件,計數(shù)數(shù)據(jù)以率(%)形式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的臨床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95.24%,較對照組患兒73.02%顯著升高(χ2=11.649,p=0.001),見表1。
2.2兩組患兒的哭鬧次數(shù)及住院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兒的每日哭鬧次數(shù)、住院時間也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相關研究報道[2],由于兒童的認知水平、表達能力有限,大部分患兒在接受臨床治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緊張、恐懼心理,進而導致其治療依從性降低,治療效果欠佳,因此在兒科臨床中患兒的護理干預以提高其治療及護理依從性至關重要。
以往常規(guī)的兒科護理措施較為單一、枯燥,故其護理效果一般,難以滿足患兒或家屬的護理要求。本研究為改善兒科護理質量,將肢體語言溝通和正性暗示法應用于兒科護理中,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臨床依從性較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要高,且該組患兒的哭鬧次數(shù)、住院時間也少于對照組,提示肢體語言溝通結合正性暗示的應用效果顯著。肢體語言溝通主要是護理人員通過面部表情、目光語言、手勢等方式向患兒傳遞積極的氛圍,以緩解其緊張、恐懼感,減輕抵觸治療的情緒;同時,正性暗示則是通過醫(yī)護之間的交流、榜樣效應等以幫助患兒樹立治療信心,進而使其積極面對治療和護理,提高臨床依從性[3]。
綜上,在兒科護理中實施肢體語言溝通聯(lián)合正性暗示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患兒的臨床依從性,并可減少其哭鬧情況,有助于促進其疾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杜娟,龐改俠.綜合護理干預對學齡前兒童輸液依從性的影響[J].西部中醫(yī)藥,2015,28(4):132-134.
[2]謝安慰,闡玉英,鈕美娥.提高兒科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7):65-67.
[3]江麗娜.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4,23(11):85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