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娟
摘 要:觀察力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培養(yǎng)。教師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能夠拓展幼兒的思維域度和靈敏度,豐富幼兒認知,促進幼兒思維發(fā)展。教師要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觀察能力的差異性有清晰認知,積極引導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與自然的接觸中激發(fā)幼兒觀察熱情,切準觀察角度,拓展觀察維度,增強幼兒多種體驗。
關鍵詞:親自然體驗;幼兒教育;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1-0108-02
親自然體驗是教師放手讓幼兒走進自然世界中,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體會大自然的多姿多彩。親自然體驗能夠將幼兒引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幼兒能夠建立起更真實更深刻的認知體驗,獲得長足的發(fā)展。觀察能力是幼兒綜合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要借助親自然體驗優(yōu)勢,積極主動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一、走進自然,點燃幼兒觀察熱情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為本,觀察先行?!庇^察是借助人體的感官,如耳朵、眼睛等,接受外部信息的一種活動。觀察是人類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一種方式,觀察力對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上一切偉大發(fā)明都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力是幼兒必備的一項基本能力,觀察能力的高低,對幼兒成長的好壞有決定性作用。幼兒思維認知發(fā)展具有共性特點,教師要找到切入點,加以正確引導。大自然中蘊含豐富多樣的觀察資源,教師要讓幼兒走進自然世界,觀察、探究自然事物特征。
春天到了,百花盛開,大自然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一面。為了讓幼兒感受自然的美好,我們設計了一節(jié)校外活動課程:帶幼兒到戶外去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植物進行觀察,看看它們是如何盛開、如何生長的。自然中有艷麗多姿的花朵、嫩綠的小草、高大挺拔的樹木、各樣靈動的小昆蟲等。幼兒一出園門,就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歡呼雀躍著,紛紛尋找觀察對象,他們的觀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幼兒觀察熱情很高,自然會對對象進行深度觀察,從而形成獨特的觀察體驗。
對幼兒來說,大自然中有太多神奇的東西和現(xiàn)象,教師要在幼兒觀察時給出必要的引導,讓幼兒能夠看出一些“門道”。如觀察河流時,要讓幼兒注意河水的流速、清澈度,明白河流與地勢有關聯(lián);如觀察彩虹時,要對彩虹顏色進行分辨,解釋彩虹出現(xiàn)的時機。幼兒對大自然有無限向往之情,教師要挑選適合時機帶領幼兒進入大自然,并事先作出教學規(guī)劃,給幼兒以更明確的觀察指導。
“大自然是活教材”,大自然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物。這些事物迎合了幼兒的興趣愛好,幼兒在積極主動的觀察中獲取海量信息,然后在教師幫助下對信息進行科學合理的整合優(yōu)化,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體系。在親自然體驗活動中,大自然所擁有的一切動植物、山川河流等,都可以作為體驗主題。教師要利用自然的優(yōu)勢條件,喚醒幼兒內(nèi)在的學習激情,激發(fā)幼兒的觀察意識,讓他們?nèi)硇牡赝度雽ψ匀坏挠^察中。
二、引導問題,理順幼兒觀察思維
親近自然是幼兒的本性,要想實現(xiàn)幼兒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教師必須順應幼兒成長天性,讓他們到自然中體驗生活的美好,感知成長的快樂。如果幼兒園生活學習中缺少了自然因素,教學活動必然是低效的、無趣的,幼兒天性中美好的東西就會被遮蔽。這樣的教學方式也必然引起幼兒反感,使教學進程受阻,且幼兒各種能力都難以得到長足訓練和發(fā)展,尤其是幼兒的觀察能力。
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是無窮盡的,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充分挖掘幼兒的潛力,其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幼兒的觀察面比較廣泛,觀察目的不明確,他們很難準確把握如何觀察事物、采用什么樣的順序觀察。因此,教師要以問題為切入點,適時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在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給予幼兒指導、點撥,激活幼兒認知,理順他們的思維。
如到動物園觀察大熊貓,教師先讓幼兒對熊貓有整體感知。幼兒只是覺得熊貓可愛,可是不知道如何進行觀察。這時教師問道:“小朋友們快看,大熊貓的頭是什么形狀的,頭上哪些地方的顏色不同呢?”幼兒馬上就找到了觀察點,并能通過觀察正確回答教師拋出的問題。接著教師又引導道:“熊貓的身體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它的腿是什么樣的?”教師借助問題,從觀察順序的角度進行引導,幼兒的思維被理順,能準確地抓住觀察的關鍵,自然能夠建立全方位觀察感知。
三、鼓勵質疑,開發(fā)幼兒的觀察能力
幼兒身心成長有自身規(guī)律,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表現(xiàn)出來的觀察欲望是不同的,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幼兒性格特點的基礎上,鼓勵幼兒提出疑問。一般情況下,性格外向、活潑好動的幼兒探索欲望較強,喜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因他們性格比較急躁,做事缺乏耐心,往往只能觀察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無法觸及事物深層特質;性格溫柔沉穩(wěn)、聽話的幼兒做事有條理,觀察事物特征時比較細致,容易有新的發(fā)現(xiàn),也更容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印象。但是,因為幼兒的注意力易轉移,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怎樣維持其觀察的持久力,不被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這也是教師需思考的問題。根據(jù)幼兒身心成長規(guī)律,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表現(xiàn),當幼兒遇到疑問時,教師應鼓勵幼兒提出來,進而解決問題,讓幼兒有所收獲;當幼兒心不在焉、興趣缺乏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挑戰(zhàn)新的問題,培養(yǎng)其耐心觀察的持久力。
公園中樹木種類豐富,有梧桐樹、松樹、杉樹等。教師組織幼兒到公園中觀察樹木,幼兒被各種各樣的樹木吸引,教師讓幼兒選擇一種樹木進行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的幼兒眉頭緊鎖,看看這棵樹,看看那棵樹,教師發(fā)現(xiàn)了幼兒的這一變化,鼓勵幼兒提出疑問。幼兒說道:“我發(fā)現(xiàn),柳樹的葉子又細又長,可是梧桐的葉子又寬又大,同樣是樹木為什么長的不一樣呢?”教師先對幼兒善于發(fā)現(xiàn)的精神提出表揚,然后為他們解答問題。借助比較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了事物的不同點,觀察分辨能力得到提升。
在“有趣的小螞蟻”活動中,當幼兒觀察螞蟻的興趣下降,開始東張西望而活動目的還沒達到時,教師可以夸張地問:“呀,螞蟻是用什么地方搬食物的?如果我們把它放到別的地方,它會找到回家的路嗎?”幾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很快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回來,而且又讓他們找到了新的觀察點。
作為幼兒觀察能力的塑造者,教師必須敏銳觀察幼兒的心理變化。大自然的奧秘是無窮盡的,幼兒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難免會提出一些問題,甚至是一些奇怪的問題。對于這些幼稚的問題,教師要耐心解答,不能呵斥打擊。幼兒提出問題,說明在觀察的過程中,思維已然啟動,如果教師能夠給予積極回應,幼兒觀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提升,觀察會更加細致,學習效果自然值得期待。而對于幼兒提出的一些對教師來說也是“困難”的困難,教師不能因為面子問題一筆帶過,而是要創(chuàng)造機會,陪他們一起深入探究,查資料,再觀察,直到問題真正得以解決。這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
四、創(chuàng)設實驗,形塑幼兒觀察品質
要想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教師需要有生活拓展意識,利用多種實踐活動,甚至是實驗活動,給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觀察契機,讓幼兒在多種互動操作活動中收集觀察信息,自然建立觀察習慣,形成觀察能力。幼兒接觸外界現(xiàn)象時,大多從有形情境觀察開始的,而這些生活情境,具有很強的實驗屬性,教師需要站在生活的角度,為幼兒布設一些觀察任務,以成功激活幼兒的觀察思維。幼兒生活范圍比較狹窄,家庭和幼兒園是基本生活時空。教師不妨和家長達成共識,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實驗場域,有目標、有計劃地啟動實驗程序,給幼兒提供更多實驗觀察機會。幼兒對生活未知世界充滿好奇,自然有濃重的觀察探索欲望,教師要充分利用幼兒心理,為幼兒布設觀察實驗,鼓勵幼兒展開多種形式的實驗操作,并在不斷操作體驗中形成觀察認知。
如美術課中的三原色。幼兒對紅、黃、青等顏色有一定生活認知,但對三原色混合之后所產(chǎn)生的神奇現(xiàn)象缺少了解。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三原色畫筆,讓幼兒自行設計混合方案。實踐活動展開后,教師深入幼兒群體之中,對幼兒的表現(xiàn)進行監(jiān)測,指導幼兒對三原色實驗呈現(xiàn)出來的奇特現(xiàn)象進行詳細觀察。幼兒看到自己的操作呈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色彩,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在這個實驗操作中,幼兒收獲了豐富的信息沖擊,其觀察思維自然啟動。
再如折紙操作,教師先為幼兒展示一些折紙作品,幼兒對折紙有了更多興趣之后,教師現(xiàn)場為幼兒做示范展示,幼兒看得真切,并跟隨教師進行模仿性操作。教師在幼兒操作時,適時給出具體的指導,讓幼兒利用各種彩色紙,折疊出一些小動物模型。幼兒對這樣的實踐操作性活動有特殊參與熱情,教師在其中應發(fā)揮關鍵作用。幼兒學習認知的建立大多來自生活實踐,教師針對幼兒生活認知基礎實際,為幼兒布設一些實驗操作任務,并給出必要的方法指導,這些都可以給幼兒帶來更多幫助。幼兒在具體實驗中形成的學習認知是鮮活的、立體的。
幼兒直觀思維比較敏感,教師針對幼兒認知成長規(guī)律展開實驗布設和發(fā)動,自然能夠讓其形成極為豐富的學習成長動力。幼兒生活中可以接觸到更多實驗性操作活動,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教學契機。教師要注意整合和優(yōu)化,為幼兒準備更多適合度更高的實驗任務,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并對觀察信息進行科學處理,以便形成嶄新學習認知基礎。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將親自然體驗融入教學實踐中,讓幼兒回歸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科學知識。要想激發(fā)幼兒的觀察興趣,教師就必須讓幼兒到自然中去,為他們創(chuàng)設體驗氛圍。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借助問題引導幼兒培養(yǎng)積極思維,教授觀察技巧,同時,鼓勵幼兒積極開展質疑。面對幼兒的提問,教師要給予正面的回應,引導幼兒繼續(xù)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找準觀察點,也才能為幼兒觀察品質的提升提供內(nèi)驅動力。
參考文獻:
[1]王登峰,王華婷.兒童“親自然”教育實踐的若干思考[J].荊楚學刊,2015,88(6):88-91.
[2]姜 旭.淺談幼兒親自然活動中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2):110.
[3]張延品.創(chuàng)設支持性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25):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