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潘
【內容摘要】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它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實施生本教學,營造了融洽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地發(fā)展、內在潛能得以發(fā)揮。生本教育也因此走進農村中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讓人真正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關鍵詞】生本教育 以生為本 生成 合作
引言
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工作20多年,一直以來都認真地去探究、思索教育的真諦,最后,徹底改變筆者的教育理念的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人性教育、與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人”的教育與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本出一處,生本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以生動為本,以生長為本,這些理念正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人”的教育。
一、生本教育在農村中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與反思
生本教育是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的一項由課題帶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研究,其核心教學理念“高度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依靠教師的教,轉變?yōu)橹饕揽繉W生的學”。筆者實施生本教育已有一段時間,在實施過程中曾遇到許多的問題,現(xiàn)歸納如下:
1.化解學生的疑慮,贏得學生們的理解和支持
筆者初實行生本教育時,滿腔熱情,抽空輔導學生的前置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課堂上讓學生們講解題目的解法,剛開始學生與老師都滿腔熱情,覺得這方法新鮮,感興趣。然而兩周過后,筆者的生本課堂只流于形式,還有同學在周記上反映,她對近來的數(shù)學課的不滿,她明確指出,近來的數(shù)學知識都是她自己學會的,不是老師教會的,而且每節(jié)課都如此的討論,學習內容少,優(yōu)生得不到提高,討論時,還有個別同學在討論打游戲機的技巧。還有學生說,讓同學講是老師偷懶的表現(xiàn),根據(jù)這些同學所反映的問題,筆者對同學作了調查,讓他們說上好數(shù)學課的建議。由于他們深受傳統(tǒng)的教學的影響,普遍認為知識應是老師教的,而不是自己學會的,自己學會的知識,學得不真實。就這問題,筆者用了大量的時間向學生講解什么是本生教育,生本教育會帶給我們什么,還讓學生觀看了廣州市天河區(qū)華陽小學五年級數(shù)學鄒濤老師執(zhí)教的《圓的周長》的VCD,觀看后,他們第一反應:他們是五年級的小學生嗎?他們在課前的預習如此的充分,對圓周率π的拓展認識,對祖沖之用計算多邊形周長的方法來計算圓的周長從而得出圓周率π的值,這些都是作為初中生的他們都不懂的知識。這節(jié)課老師沒有講解知識,每個知識都是學生討論交流而得到的,教師不見自我。從此筆者的學生對本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認為別人能做的,我們也一定能做,于是他們懇求老師幫助他們開展生本教育,老師不再孤身作戰(zhàn),與學生取得共鳴,化解了學生心中的疑慮,贏得學生們的理解和支持。
2.讓學困生閃亮登場
為了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老師幫助學困生閃亮登場。生本教育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教轉化為學,生本的理念是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課堂展示是教學的常規(guī)。經(jīng)過一段時間培訓,優(yōu)生們很快掌握這些常規(guī),課堂成為他們的舞臺,經(jīng)過課堂的展示,大大增強了優(yōu)生的學習信心,他們越學越想學,他們?yōu)榱嗽谡n堂展示自己才華的那一刻,課后下足功夫,把知識學好,學深,學牢。然而還有一大部分學困生他們永遠退居學習的二線,他們受以前教育的影響,學困生覺得,知識都是聽來的,不是自己探究而來的。由于信心不足,他們上臺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不多。對于這部分后進生,需要老師進行特殊的前置輔導,讓他們有信心和勇氣在課堂上積極表達。同時還要對他們進行長期跟蹤輔導,防止這部分學生再次成為其他同學的“陪讀”。
例: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時,同學們順利地學會了加減消元法與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在復習課前,筆者找來一較很少上臺發(fā)言的同學,讓他計算這一題,已知x、y滿足方程組:
求x+y的值。
經(jīng)他一番苦解,還是把x,y的值求得(x,y的值都是分數(shù),對于一位學困生來說,難度增大)再把這x,y的值相加從而求出x+y的值,這時筆者笑著告訴他,有一個方法不用求x,y的值也能求x+y的值,他喜出望外說:真的?筆者提示,觀察①式與②式中x,y的系數(shù)和,是否可以先把①式與②式相加再除以他們的系數(shù)和?經(jīng)他一試,嘩!他很高興,原來方法可以如此簡單。于是筆者說:“你上課講解這方法,好不?”他又想又怕,想了想說:我怕,筆者鼓勵說:“不怕,有老師在!我把膽量給你?!惫P者做了個給信心的動作。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寫出了這樣的一題,已知x、y滿足方程組:
,則代數(shù)式x-y=
讓同學們完成。筆者觀察他的題,心中暗自高興,他不但可以自己出題,還能把舉一反三,他出的這題不但可以x+y的值,還可以求x-y的值。求同學們都是用先求x,y的值,再求x-y的值的方法。他在黑板展示了自己特突的見解說,他可以不求x,y的值,則可求x-y的值,當他講解完這方法后,同學們都鼓起了最熱烈的掌聲表現(xiàn)向他祝賀,有同學還說,他這么厲害的,我怎不知道?這時,這位同學與老師投來一個感激的眼神,同學們哪里知道,這是老師讓他閃亮登場的結果!
3.老師的無為創(chuàng)造學生的有為
在我們現(xiàn)在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中,老師一口氣講到下課,學生又學會了多少?我們還生怕學生們學不懂,還在拼命的拖堂,加課時。但到了考試時,我們發(fā)現(xiàn),講了千萬遍的題目,學生還是不會,于是我們埋怨學生沒有聽課,埋怨學生學習不認真。為了讓學生聽課更認真,于是我們還努力備課,如何讓自己的課上得更精彩,過不了多久,我們還發(fā)現(xiàn),我們的課如此的精彩,為何他們還是聽不明?于是下了一個結論:學生們的智力低下,基礎不扎實。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治國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與此類推,我們的教學是否可以不教而學呢?郭思樂教授的“杯子邊上的智慧”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郭思樂教授說:“教學的'體'就是教學的本身,教是為了使學生學起來,所示教學的‘用——功能,就是學生的學。這樣,教學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邊越薄,裝的水越多,也就是教少學多。反過來教得多,就學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