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榮
【摘 要】本文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論述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深度學習,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注重品質學習,勇于探索,走向深度學習;學會學習,提高思維品質,走近深度學習;改變教學與學習策略,促進持續(xù)發(fā)展,引導學生自主走進深度學習。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課 深度學習 思維品質? 學習策略 教學品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127-02
教學品質的提升除了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同時需要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不再是淺層的知識學習,而是深度學習和內化后對知識應用的二次提升,提高將信息技術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能力,從“死學”變成“活用”。本文基于思維品質培養(yǎng)探索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深度學習,促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本質,提高思維品質,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創(chuàng)新應用,全面落實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注重品質學習,勇于探索,走向深度學習
1976 年美國學者 Ference Marton 和 Rogen Saljo 根據對學習過程的實驗研究,發(fā)表了《學習的本質區(qū)別:結果和過程》一文,最早提出了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和淺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兩個相對應的概念。所謂淺層學習是指在外力驅動下,采用簡單記述、重復訓練和強化記憶的方式習得新知識的學習形式。淺層學習的特點:被動、機械、表象以記憶而非理解性為主的學記形式。學習過程缺乏深思與探究或處于淺度思維;學習內容與現今生活實際相悖,沒有深度“歷史感”;學習知識體系缺乏體系化,關聯度不緊密,出現分散性或學不致用等情況。
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是一種自主的、理解基礎上的學習,是通過過程學習、深度思維、內化知識、靈活應用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的特點:學習過程的深度思考與學習質疑,具有選擇性、批判性,即注重知識學習的批判性理解并接受知識,而不是毫不思考地接受;知識體系的架構,新舊知識銜接,即強調知識體系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注意知識遷移與創(chuàng)新應用,即重視學習過程中注重眾多思想間的聯系以及知識的遷移運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新情境下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遷移到新環(huán)境中作出決策,解決問題。
二、學會學習,提高思維品質,走近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并不是超越學生現有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高難度內容的學習,也不是提早學習高年級知識的學習。深度學習與深度教學匹配,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品質,步入深度學習,形成學習習慣。
安福海《課堂教材教法》一文研究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提出深度學習是“學習者以高級思維的發(fā)展和實際問題的解決為目標,以整合的知識為內容,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一)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相輔相成,但不能處于淺層學習。淺層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也非常重要,在基礎學習階段一些基礎性知識處于淺層學習。淺層學習雖然是枯燥無味的,但這是基礎,是開拓深度學習的基礎,作為教學者需要將其靈活應用于課堂,把握好師生活動的脈搏。如高中信息技術課《表格的加工》這一章節(jié)主要是學習 EXCEL 表格的加工,以某一企業(yè)員工收入數據為樣表,分析經理、銷售人員、工廠員工等數據并形成柱狀圖。初學時需要學生知道一些常規(guī)性的知識如單元格、行、列、設置(行高、列寬)、選對象(單選行、列)、函數、圖表等基本操作,這些操作是基礎性的,學生掌握了這些淺層知識或操作后,再分析全體人員平均收入、最高是哪位、銷售率與收入等進行拓展,小組討論,交換做法,步入深度學習。
(二)實現三維一體目標,關注學生思維層次。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可以指導教師把握好教學方向,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是教學的“引路人”。但這不等于“硬套”而應是“活用”,課堂中知識與技能標準僵化,過程與方法標準簡單,情感與態(tài)度標準標簽化,會造成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迷茫,不利于其知識建構。三維目標本是引導教師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課堂進度被分為“三個階段”,但由于一些老師生搬硬套教學活動和三維目標,看似條理清晰,“學生的學”卻被淹沒了,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與價值觀兩方面的教學目標流于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注意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任務驅動中任務的層次化,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的縱深性。
(三)理論聯系實際,促進思維品質,明晰學習目的。布魯姆的認知學習有六個目標,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傳統(tǒng)三維教學目標的每一重都有維度之分,對于學習不能僅留在記憶和理解的淺層面上,學生對知識認識深度與維度較淺,對二次應用與活用產生影響,對未來改造世界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帶來不利因素。在教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激發(fā)學生興趣,將發(fā)展學生“應用、分析、評評、創(chuàng)造”的高級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促進學生理解性學習,步入深度學習。高中信息技術課的網絡技術第一章第一節(jié)《互聯網能帶給我們什么》是讓學生了解并掌握網絡能提供的服務有哪些,是怎么運行的,我們目前在應用哪些服務。本節(jié)中運用學生學習中常用的 QQ 進行導入,讓學生回答 QQ 能做些什么,如社交、收郵件、瀏覽網頁、收發(fā)在線或離線文件、聽音樂、玩游戲……我們將應用與網絡服務進行一對一比較,如收文郵件原來是 QQ 通過郵件協(xié)議進行郵件服務,讓學生再思考收發(fā)郵件時使用了哪些協(xié)議與端口,提出如果郵件只收不發(fā)如何處理?能收能發(fā)但不能帶附件怎么辦等。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與實踐,再請小組同學進行分享,方法眾多,最終形成共識。協(xié)作學習與實踐探索讓學生從淺層的思維走向深度,并通過理論到實踐得到了驗證,同學的分享,使其掌握更多的方法,實現了共進,實現了學習的縱深發(fā)展,助推了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
(四)更新課程理念,注重探究,形成評價的多元化。課程是學習的基石,是學生學習的主線,教師需要更新課程理念,改變教學方法,從教學的表象走向“深度教學”,使深度教學服務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同時改變備課的理念,不再僅僅是章節(jié)知識的二次表述,而應注意知識內容二次內化的再次開發(fā),深入探究,討論學習。如高中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兩門課程,我們通過整合課本章節(jié)形成體系化,如網頁的制作板塊是從簡單網頁制作到網頁中使用 CSS、JavaScript、ASP 與數據庫相結合形成的深度內容。我們可以通過內容整合,形成同一板塊知識體系化,方便學生知識建構,從縱橫兩方面下手,內容上進行橫向對比,方法上進行縱向實踐,引入多元化評價,通過師生、生評、組評等形式,讓學生爭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自己的實踐經驗。
三、改變教學與學習策略,促進持續(xù)發(fā)展,自主走進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教與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結點,是高效教與學的必經之路,需要學科內和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教學,是基于思辨的教學,同時也是一種微探究和微課題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自主學習、步入深度學習打開通道。
(一)以現實生活為導向的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學素材來源于生活與內容相結合,貼近生活,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產生深厚的興趣。這些素材以生活為輔線,以內容為學習主線,雙線合并,任務驅動,任務與生活案例相結合,理論知識與生活通識相結合,實現知識遷移,引入深度思維,真正讓教育回歸生活,激發(fā)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學習自覺成為生活一部分。
(二)構建開放性問題,實現課程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探究學習。開放性問題的構建涉及多學科知識滲透,開放性問題的介入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并不是大雜燴,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深度學習的表現形式之一。如必修課與選修課內容融合,通過內容深度融合構成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進行微研究,有助于學生思路的開闊,吸引學生深入學習,進行知識的建構。在整合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需要我們開展多元化的學習形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競爭性學習等,按照課程需要進行選擇,變應試教育為探究學習,優(yōu)化課程結構,甚至鼓勵部分學生進行微探究、微課題研究。
(三)評價多元化,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后的再反思。學習過程是曲折的,學生的反饋需要教師及時反饋,甚至學生多次反饋的方向性問題,就更需要教師二次指導,分析知識內容,打開學生心靈的天窗。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當學生心領神會時,這就是學生深慮后的成果,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從而產生學習助推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對教師而言,通過學生的深度學習、過程中的反饋,可以實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去思考,掌握其內容,就不會偏離教學這條主線,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在課堂中,我們既要注意評價的多元化,也要注意課堂形式的多元化。隨堂內容或測試,不能簡單地選擇或填空,更多地需要對內容進行調整,從展示學生能力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增加解說或表達類的題型。
總之,讓學生走進深度學習,需要教師走進深度教學。以立德樹人為培養(yǎng)目標,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新要求,需要我們更多地去實踐、探究,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成為課程教學的多面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懂得“放手”,讓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讓他們去體檢成功,不僅僅是學會,還應該會學會思會用,為學生的二次發(fā)展奠定基礎。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