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桂 洪莉
摘 要:目的:考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學生自尊、行為問題的關系。方法:使用兒童行為量表(CBCL)、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自尊量表(SES)對179名初中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①存在各種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人數為15~26人,占總人數的8.4%~14.5%;②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部分維度與學生的某些行為問題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母親拒絕否認對學生攻擊問題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父親懲罰對學生的違紀問題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③學生的自尊水平與焦慮抑郁問題、注意問題和攻擊問題都呈顯著負相關,與父親情感、母親情感、母親偏愛呈顯著正相關,與父親懲罰、母親懲罰、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結論: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學生自尊、行為問題有一定影響。
關鍵詞:初中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自尊、行為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2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6-0005-04
一、問題提出
行為問題是指在學校和校外活動中,因自我調節(jié)困難、缺乏適當的指導幫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不良行為。兒童行為問題是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智能發(fā)展的重要障礙,它包括兒童在行為和情緒兩方面的異常[1][2],表現為各種違紀行為和神經癥行為。以往的研究通常認為,兒童行為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集中在兒童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三個方面。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教養(yǎng)技能缺失、父母角色能力不足、父母不良人格特征和行為模式等。[3][4][5]研究發(fā)現,不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6]、幸福感[7]等造成影響,而這些心理上的問題可能對學生行為問題的出現產生重要的影響。
自尊作為一個人格中介變量,對學生的情感、認識、道德、社會行為等均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學生自尊、行為問題存在哪些影響,目前尚無相關的實證報道。
本研究擬考察初中學生知覺到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其自尊、行為問題的關系,并比較不同家庭教養(yǎng)模式下初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差異,以期豐富家庭教育與學生發(fā)展領域的研究資料。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采用正群取樣方法,從某校初一、初二年級各抽取兩個班作為被試。共發(fā)放問卷190份,回收有效問卷179份,有效回收率為94%。在有效問卷中,初一年級100人,初二年級79人;男生98人,女生81人。
(二)工具
1.兒童行為量表(CBCL)
由Achenbach編制,經美國、法國、荷蘭、泰國、中國等國家地區(qū)適用,一致認為其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是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中國標準化版本 (父母問卷),并由父母根據兒童近半年情況進行填寫。該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項目,第二部分是社會能力,第三部分是行為問題。該量表包括8個維度,分別測量8類行為問題:退縮問題,軀體問題,攻擊問題,社交問題,思維問題,注意問題,違紀問題和焦慮、抑郁問題。行為問題共包括112道題目,每道題目均采用0~2級計分,0表示無,1表示偶爾有,2表示明顯或經常有此項表現,分數越高表示行為問題越嚴重。具體題目如“行為幼稚與其年齡不符”。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978,具有很高的信度。
2.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
由C·Perri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該量表包括六個父親教養(yǎng)因子:情感溫暖和理解、偏愛被試、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保護;五個母親教養(yǎng)因子:情感溫暖和理解、懲罰嚴厲、偏愛被試、 過度干涉和保護、 拒絕否認。量表共有66道題目,每道題目為1~4點計分,1表示從不,4表示總是,其他依次類推,分數越高表示該教養(yǎng)方式程度越高。具體題目如“我覺得我父母干涉我做的任何一件事”。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872,各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8~0.922。
3.自尊量表(SES)
由Rosenberg編制,被試通過該量表直接報告這些有關自尊的描述是否符合他們自己。該量表共10道題目,每道題目為1~4點計分,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分數越高表示該描述認同程度越高。具體題目如“我感到我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至少與其他人在同一水平上”。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為0.690,也具有較高的信度。
4.數據處理
用SPSS22.0和Stata15.1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管理,同時,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t檢驗、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初中學生問題行為檢出率及其性別、年級特征
表1顯示,在179名初中生中,存在軀體問題傾向的學生最多,有26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4.5%。次之是存在注意問題與退縮問題傾向的學生,分別為22人與20人,占全部人數的12.3%和11.2%。各種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比例在8.4%到14.5%之間。并且,初中生問題行為的性別與年級差異均不顯著。但在具有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中,女生的軀體問題顯著高于男生,如表2。
(二)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比較及其性別、年級特征
采用配對t檢驗對初中生知覺到的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進行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父親對初中生的情感溫暖和理解、過度干涉和保護、拒絕否認顯著少于母親,對初中生的懲罰嚴厲則顯著多于母親。此外,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性別差異與年級差異均不顯著。
(三)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的相關
依據初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情況對被試進行分類,“1”代表相關維度上存在問題,“0”則表示無問題。在此基礎上,考察父親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得分與上述問題行為檢出率這一虛擬變量之間的相關,結果見表4。表4的結果顯示,學生退縮問題與父親懲罰嚴厲呈正相關;學生焦慮、抑郁問題與母親過度干涉和保護、拒絕否認呈正相關;學生社交問題與父親偏愛被試呈負相關;學生思維問題與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呈正相關;學生違紀問題與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呈正相關;學生攻擊問題與父親情感溫暖和理解、父親偏愛被試、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呈負相關,而與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度干涉和保護、母親過度干涉和保護、母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呈正相關。
(四)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的回歸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學生行為問題的關系,本研究以學生行為問題為因變量,家庭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為自變量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stepwise),結果如表5。從表5結果可知,母親拒絕否認對學生攻擊問題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而父親懲罰嚴厲對學生的違紀問題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五)自尊與學生行為問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
表6的結果顯示,學生的自尊水平與焦慮、抑郁問題,注意問題,以及攻擊問題都呈顯著負相關;與父親情感溫暖和理解、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母親偏愛被試呈顯著正相關與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
四、分析與討論
(一)初中學生問題行為檢出率的基本特點
一方面,在被調查的179名初中生中,各種行為問題普遍存在。其中,存在軀體問題傾向的學生最多,有26人,占總人數的14.5%。存在注意問題與退縮問題傾向的學生也分別高達22人與20人,占總體人數的12.3%和11.2%??偠灾嬖诟鞣N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人數為15~26人,占總人數的8.4%~14.5%。這表明在初中學生群體中,各種行為問題普遍存在,學校、教師和家長應該警覺起來,對學生行為問題更加關注。同時該結果也表明,對初中學生行為問題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t檢驗的結果表明:在不同性別的初中學生中,男生與女生行為問題的分數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具有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中,女生的軀體問題分數顯著高于男生(p=0.035 < 0.05)。這可能是因為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邁入青春期的關鍵階段,并且隨著青春期的開始,學生性成熟的速度也會迅速上升,而女性的開始時間比男性平均提早兩年。因此,女生更早出現第二性征、月經初潮等現象,女生對自己身體的改變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出現軀體方面的問題。此外,對不同年級學生行為問題分數的差異檢驗發(fā)現,初一與初二年級學生在行為問題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首先,父親與母親在對孩子的偏愛維度上不存在差異,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等同的。其次,在懲罰嚴厲維度上,父親的分數顯著高于母親,而在拒絕否認維度顯著低于母親。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模式中,父親通常扮演的角色是“黑臉”,即對孩子錯誤行為進行批評懲罰的角色;而母親通常扮演“紅臉”,即對孩子進行鼓勵、稱贊的角色。因此,父親對孩子的問題多會采取行為上的懲罰措施;而母親則通過拒絕給予孩子愛,來對孩子進行懲罰。再次,在情感溫暖和過度干涉維度上,母親的分數都顯著高于父親。這是因為母親通常在對孩子的教養(yǎng)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是基于孩子情感給予幫助的主要角色。
(三)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學生問題行為之間的關系
調查發(fā)現,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部分維度與學生的某些行為問題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首先,父親對孩子的懲罰嚴厲,會導致孩子出現退縮、思維、違紀和攻擊問題;而父親的情感溫暖和偏愛能夠幫助孩子應對攻擊問題和社交問題。其次,母親對孩子的拒絕否認會導致孩子產生抑郁、焦慮、思維、違紀和攻擊問題;而母親的情感溫暖與理解能幫助孩子緩解攻擊、焦慮、抑郁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向他們傾注了大量的愛,許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立足、生存,一心讓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學,不惜采用各種懲罰手段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使孩子身心都受到折磨,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波動、不穩(wěn)定。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母親拒絕否認的教養(yǎng)方式更容易導致子女的攻擊問題行為,父親的懲罰嚴厲更容易導致子女的違紀問題行為。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母親相比父親有更多時間與孩子接觸,所以,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學生問題行為的發(fā)生關系更大。同時,調查表明,在拒絕否認的教養(yǎng)方式下,母親對孩子的態(tài)度多為打罵、諷刺和挖苦,這樣會使孩子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一種是退縮、膽怯和自卑;另一種是暴躁、敵對和蠻橫不講理,這兩種人格特征對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
(四)自尊與問題行為、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調查發(fā)現,自尊與父親情感溫暖和理解、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母親偏愛被試呈顯著正相關,與父親懲罰嚴厲、母親懲罰嚴厲、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良好的親子關系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良好的自尊,尤其是父母的溫暖、關愛、積極接納能夠使孩子形成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而父母的懲罰、拒絕會使孩子失去自信、自暴自棄。學生的自尊水平與焦慮、抑郁問題,以及注意問題和攻擊問題都呈顯著負相關。這說明通過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可以提升學生的自尊水平。個體自尊水平越高,對自己的價值也就更加肯定,面對問題較少地產生焦慮、抑郁情緒,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解決問題。并且,自尊分值高的學生在與其他學生的社會比較中會知覺到優(yōu)勢,因此不會采取攻擊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敵意。
總而言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學生的自尊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學生的自尊能夠幫助學生減少行為問題的發(fā)生。因此,自尊可能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行為問題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在今后的研究當中值得重點關注。
參考文獻:
[1]江 琴,ALBIN B.初中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特點與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3): 325-327.
[2] 韓阿珠,張國寶,蘇普玉,等.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學齡前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 39(23):1773-1778.
[3] 肖凌燕.兒童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預[J].中國特殊教育,2004(1):64-68.
[4] 顧莉萍,陳 昂,鄧 成,等.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與家庭環(huán)境關系的調查[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10):965-969.
[5] 董會芹.影響小學生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3):99-109.
[6] 王建芳,陳奇文,夏頻珍,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和故意自我傷害行為的影響[J].預防醫(yī)學, 2017,29(3):243-247.
[7] 李宗國,張 鶴,焦 燕.青少年家庭教養(yǎng)方式、應對方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 24(6):84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