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尤其是實踐能力是我國當下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借助現(xiàn)有優(yōu)勢資源開展富有成效的實踐教學活動,已成為各大高校提升素質教育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延安大學利用當?shù)氐锰飒毢竦募t色文化資源,在開展現(xiàn)場教學、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品格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關鍵詞:紅色資源;實踐教學;現(xiàn)場教學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青年的殷切寄語。而中國高校無疑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挠袨榍嗄甑闹匾嚨?。目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高校課堂仍舊沿襲了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這種單向度的“輸入式”教學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知識學習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造成了大學生實踐能力薄弱、主人翁意識淡化等教育短板。隨著“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呼聲不斷高漲,如何在知識傳授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如何激活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意識,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理想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國高校轉變教育理念、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尋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見證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這些紅色資源遍布祖國各地,以延安為例就有楊家?guī)X、寶塔山、歌劇《白毛女》歌曲《黃河大合唱》《東方紅》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無疑為我們拓寬教育教學平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也為我們在豐富大學生課堂、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強化素質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許多可行性思路和途徑。
一、確立知識教學向素質教育轉換的教育目標
新一輪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正在悄無聲息地拉開帷幕,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激發(fā)當代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學生從課本中解放出來。延安大學文學院近年來通過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授課內容、強化考察力度,著力“解決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學科研和國家經(jīng)濟建設脫節(jié)、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脫節(jié)等問題,大力推進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yè)企業(yè)、地方政府以及國外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探索適應于不同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這是現(xiàn)階段我院乃至我國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鑒于此,延安大學文學院結合教學實際,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文學類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學院將加強實踐性教學提升到了學院教育戰(zhàn)略的高度,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逐步探索并確立了文學類課程教育教學的雙重目標:既著力于傳授漢給學生全面深刻的學科知識,更注重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自身能力素養(yǎng)。學院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在革命舊址進行現(xiàn)場教學,鼓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紅色精神。
此外,學院通過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接受特點,對比紅色傳統(tǒng)資源的性質,不斷激活紅色基因,逐漸開發(fā)出一套集展示式、體驗式、參與式、研討式等多元化現(xiàn)場教學模式,借助豐富的革命素材、鮮活的教學場景,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時效性,親和力與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人人參與、人人評價的活動形式,強化大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大學生從“死讀書,讀死書”的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中解放出來,鼓勵大學生善于動腦、勤于動手,樹立強烈的社會使命感。
二、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文學類課程的教育教學資源
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學類課程的教育教學資源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全面開發(fā)、整合資源,建立文學課程實踐教學資料庫。為此,學院全面整合了延安的地域文化資源,將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充分激活,與學院的文學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達到雙豐收的目的。通過將楊家?guī)X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魯迅藝術學院舊址等納入《現(xiàn)代文學史課程》與《文學理論課程》中延安文藝教學、文學批評教學的資源庫;將壺口瀑布、棗園舊址、杜公祠、木蘭書院、延安市作家協(xié)會等納入《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古代文學課程》《文學批評與實踐課程》《寫作課程》的教學資源;將延安棗園美術館、延安革命紀念館、文化藝術中心、棗園1938文化文化廣場等納入《文藝鑒賞與批評》《文學理論課程》的現(xiàn)場教學資源,通過這一系列的嘗試性努力,充分調動并激活了延安的地域文化資源,建立了我院文學類課程實踐教學資料庫,極大地推動了我院實踐教學改革的步伐。
文學院近年來在建立文學課程實踐教學資料庫的同時,還借助延安深厚的地域文化優(yōu)勢,通過現(xiàn)場教學、文藝實踐和自主學習等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多舉措、全方位地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了我院文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通過對當?shù)丶t色文化資源合理利用,極大地發(fā)揮了文化資源優(yōu)勢,拓展了我院文學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方法途徑,加深了學院與當?shù)匚幕块T的密切聯(lián)系,有利于將學生的課堂知識很好地運用于當?shù)氐奈幕ㄔO中。
此外,學院在資源整理的基礎上,積極發(fā)揮學院優(yōu)秀教學與科研團隊的力量,開展了切實全面的理論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有影響力的課程實踐教學與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了《“延安文藝”:研究現(xiàn)狀與突破點》《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任務的分解與反思》等教改類文章;形成了《紅色經(jīng)典十五講》《陜北民間文藝》等著作;《中國古代文學》榮獲陜西省教育廳“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并被確立為陜西省精品課程,多位老師獲陜西省教學成果獎和延安大學教學成果獎。
三、構建“現(xiàn)場教學、學生講堂、文學實踐”多維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
正如奧卡肖特所言:“實踐知識僅存在于實踐中,并且獲得它的唯一方法是通過學徒制來掌握,這并不是因為師傅能教給他,而是因為這種知識唯有通過持續(xù)不斷的與長期以來一直實踐它的人相接觸才能獲得”?;诖耍影泊髮W文學院通過多種形式的探索與努力,構建了各式各樣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積極倡導“革命歷史進校園,大學課堂進舊址”雙向互動的教學新常態(tài),實現(xiàn)革命傳統(tǒng)資源向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轉化。通過優(yōu)化教學資源,依托當紅色文化資源開展豐富的課外現(xiàn)場實踐教學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走進《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舊址、帶領學生重溫紅色故事、紅色歌謠及其背后質樸的民族形式與堅定的中國氣派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現(xiàn)場教學活動。這種打破圍墻限制,走出校門上課,與革命歷史結合,與生活實踐融入的新的授課方式,不僅能夠讓課堂煥發(fā)出無窮的生機與活力,讓學生耳目一新,也啟發(fā)當代大學生在學好本專業(yè)學科知識的同時,將書本知識用于廣闊的社會實踐中,注重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此外,我們還十分注重以文學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yǎng),形成了文學類課程教育實踐活動長效機制。一是將文學教育融入進重大節(jié)日的紀念活動中。如學院每年在紀念校友路遙逝世周年活動中舉辦系列座談活動及征文活動,清明節(jié)舉辦“經(jīng)典詩歌誦讀活動”、建軍節(jié)舉辦紅色經(jīng)典誦讀活動等。二是依托路遙文學館、《延安文學》雜志社、《楊家?guī)X》刊物、《蘭惠園》刊物等平臺組織開展了長效化的文學實踐活動。學院策劃并成功打造了《平凡的世界》話劇、迎中秋古典詩詞寫作競賽、與木蘭書院合作開展“千古詞人——李清照詩詞賞析讀書會”、與延安市作協(xié)合作開展“劉西英詩詞研討會”等一系列的文學教育實踐活動,既拓寬了學生的文學視野,也拉進了文學知識與文藝實踐的距離。三是精心組織策劃、全面拓寬實踐教學的方式和規(guī)模。每年組織紀念“5.23”講話主題征文活動,在新生中舉辦“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一封家書”活動,每年秋季舉辦“祖國、人民與我”的主題演講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建立“知識傳授為基礎、能力提升為根本”的多元化教學效果評判機制
在傳統(tǒng)的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以往的做法是課程學習結束后,老師通過布置作業(yè)和期末考試的方式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一貫準繩。這種評價機制相對單一封閉,造成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在學習中交差應付,缺乏積極性和競爭性等問題。針對上述現(xiàn)象,學院開始積極探索解決辦法,探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策略與發(fā)展機制,根據(jù)課程教學實際和教學評價發(fā)展趨勢制定解決方案。經(jīng)過幾年的探索,我們的改革思路進一步明晰,實踐方式更加合理,形成了多維教學效果評判機制,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廣泛應用。這種課程學習的評價體制的根本性改變,逐漸打破了以往僅僅依賴期末考試來評判學生的單一的評價機制,形成了課堂考勤、小組討論、隨堂練習、PPT小組匯報、征文比賽、詩歌朗誦等多元評價機制,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這種評價體制將學生從一味地注重知識學習、看重期末考試成績這樣單一的評價模式中解放出來,更加側重文學課程的學習過程,強調參與度,注重學習的長期性和持續(xù)性,注重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課堂理論學習和課外文學實踐教學中全面提升自身能力與修養(yǎng)。
總之,這種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強化文學類課程實踐教學的模式探索與實踐,不僅實現(xiàn)了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和與有效轉化,同時也在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激勵大學生點亮青年夢想,傳承革命薪火,弘揚紅色精神,完善人生品格方面都將發(fā)揮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DB/OL].新華社,2017-10-27.
[2] 李輝.建設創(chuàng)新實踐平臺 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13(09):58.
[3] 馮偉,張治勇.混合實踐教學的探索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2(01):48.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文學類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BY050。
作者簡介:李萍(1984- ),女,陜西渭南人,延安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延安木刻版畫研究與當代文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