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筆畫是一種利用簡單的點、線、面等繪畫要素來表現物象基本特征的繪畫形式。高中地理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解決地理問題很有必要,通過簡單的圖形勾勒既方便教師講解,又有利于學生繪圖讀圖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以“熱力環(huán)流”進行教學設計,探討簡筆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益處。
關鍵詞:簡筆畫;高中地理;教學
【教材分析】
從本節(jié)在“地球的大氣運動”的地位來講,是整章的核心知識,是學習大氣相關知識的基礎;從教材內容分析,先解釋大氣運動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現象探究大氣是如何運動的,進而總結出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huán)流。最后,探究熱力環(huán)流原理,聯系實際,解釋生活問題,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中綜合能力、實踐力等素養(yǎng)。實現了從感性—理性—實踐的過程。實現了學生認知上的學習進階,為學生系統性、整體性學習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看,學生學習是由感性到理性的獲得,高一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感不足,學生學習還沒有自己的方法,知識比較零散,有時會出現錯亂,需要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本節(jié)內容重點是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觀察熱力環(huán)流過程獲得感性認識,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簡單繪圖分析產生的原因上升到理性認識并聯系生活將熱力環(huán)流原理應用于生活。能夠在上課的過程中對實驗逐漸產生興趣,產生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觀察生活的熱情。本節(jié)課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能在生活中發(fā)現很多熱力環(huán)流的現象,并進行解釋,實際應用強,對之后“氣壓帶風帶”學習十分重要,故對這一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述是非常必要的。
【學習目標】
識記熱力環(huán)流定義;解釋熱力環(huán)流過程;運用熱力環(huán)流原理。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情景導入
故事陳述:在海邊的晚上發(fā)生一起謀殺案。兩個嫌疑人甲和乙去警局問話。神探詢問:“案發(fā)時你們在哪里呢?”甲說:“當晚我在海邊散步,吹海風,愜意極了?!币艺f:“我站在海灘上望著大海想心事,涼風從背后吹來,涼快極了。”神探根據他們的話立馬指認出兇手。
教師提問:同學們猜出兇手是誰了嗎?
學生活動:學生認真聽故事,并且思考老師的提問。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奇,爭當神探。
承轉: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們學習今天的內容。
【環(huán)節(jié)二】觀——熱力環(huán)流現象
觀察實驗
1. 實驗畫面:在玻璃缸里有兩個水盆,一個熱水盆,一個冷水盆,水盆上空的空氣在流動。
2. 實驗分析:用簡筆畫畫出氣流方向。
學生:由實驗可知,空氣流動是由地面冷熱不均引起的。
設計意圖:地理實驗是教學中突破難點,輔助學生形成地理知識結構,進行探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學生對熱力環(huán)流有一個直觀認識,能夠得出熱力環(huán)流的定義。
承轉: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進行探究。
【環(huán)節(jié)三】探——熱力環(huán)流過程及原理
【探究一】假設我們的地表都是冰時,氣壓穩(wěn)定不穩(wěn)定?隨高度應該怎么變化呢?
教師:
老師:現在有三個氣壓值960,970,980,應該放在上面哪個括號里呢?
學生:根據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可以知道a、b、c依次為980,970,960。
【探究二】假設現在地表不全是冰,兩極是冰,很冷,赤道很熱,氣壓怎么變化?
學生(畫簡筆畫):A地的箭頭向上指,B、C兩地的箭頭向下指。
【探究三】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氣密度是否還相同?這種空氣密度差異會導致各點氣壓如何變化?這種空氣氣壓差異會導致空氣如何流動?
學生:不相同。在上空空氣從氣壓高的A地向氣壓低的B、C兩地擴散;在近地面,B、C兩地因有下沉氣流,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壓。于是近地面的空氣又從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空氣,從而形成熱力環(huán)流。
設計意圖:通過三幅圖化繁為簡逐一對熱力環(huán)流過程及原理進行探析,并進行歸納,幫助學生分析熱力環(huán)流進行的先后順序,解決及學生容易存在的知識誤區(qū),為接下來的理論應用打下基礎。
【環(huán)節(jié)四】用——解釋海陸風,山谷風,城市熱島效應
【知識遷移】
案例一:海陸風
教師:白天和夜晚分別吹什么風?
學生:由于下墊面不同,白天陸地增溫快,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海洋上空空氣冷卻下沉,形成熱力環(huán)流,吹海風,夜晚吹陸風。
案例二:山谷風
教師:白天和夜晚吹什么風?
學生:白天山頂受熱快空氣膨脹上升,谷底空氣冷卻下沉,風從谷底吹向陸地,形成谷風,夜晚相反,形成山風。
案例三:城市熱島效應
教師:同學們誰來在黑板上畫出城市和郊區(qū)的空氣流向呢?
(一個學生上臺畫出空氣流向,學生在下面畫)
設計意圖: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這種在講課過程中隨手畫下來的圖畫比現成的,甚至比色彩的圖畫來都有著很大的優(yōu)點”。運用簡筆畫解釋生活中的熱力環(huán)流,教師方便講授,學生也可以自己畫圖進行分析,對學習不易理解的知識很有效果。
【爭當偵探】
教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誰是兇手了嗎?
學生:甲說謊了,甲是兇手,白天不能吹陸風,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
【本課小結】
本節(jié)課主要對熱力環(huán)流過程及原理進行了探究,并對學生經常出現的知識誤區(qū)進行了歸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對熱力環(huán)流知識點進行鞏固,使學生能夠減少知識誤區(qū),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促進學生正遷移學習。使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自己的學習框架,使知識結構化。使知識不至于支離破碎。
參考文獻:
[1]張孟俠.中學地理實驗的實證和探究性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2]武新文.“教學簡筆畫”在教師教育中的意義及有效訓練方法[J].學理論,2009(29):140-142.
作者簡介:
張志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