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相關的研究當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年來學生在進行高考地理選擇題的答題當中,有著較高的失分現(xiàn)象。之所以如此,不單單是因為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基本的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在這里將會對高中地理高考選擇題失分的原因展開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考地理 選擇題失分 分析策略
引 言
高考地理試卷的題目當中,選擇題是其中非常關鍵的構成部分所以說,學生能否在選擇題當中有著較高的準確率,對于他們地理成績對高低有著很大的影響?,F(xiàn)如今,高考的題目的形式出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其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一些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覺得十分困難。所以,在這里將會結合這些年來高考地理選擇題的特點,對學生在高考地理試卷選的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錯誤以及原因展開歸納分析。
1、高考地理選擇題中常見的失分原因
1.1 思維定勢、干擾選項限制
有不少的學生,其地理思維的廣度以及深度也顯得不夠,在實際的答題當中,他們的思考往往比較盲目,由于思維定勢以及干擾選項的原因,他們受到了很大影響,這也是致使他們在高考地理選擇題當中嚴重失分的重要因素。
1.2 解讀地理信息能力不強
除此之外,還存在學生獲得以及解讀地理信息能力不夠強的問題。學生要想在高考地理的選擇題答題當中游刃有余,其必須具備獲得以及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這也是高考答題當中的基本能力,這也是基礎能力的要求。這些年來,高考地理的材料閱讀量得到了一定的增加,這也充分說明,高考地理對于學生獲得以及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學生要想準確的答題,就一定要對材料信息展開充分的理解和獲取,這樣就能夠掌握問題的本質。學生之所以帶高考地理選擇題當中出現(xiàn)大量失分的情況,關鍵因素就是由于學生對一些材料的信息有所忽略,沒有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解。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qū)孕育了古埃及農耕文明。尼羅河在每年6~10月泛濫, 從上游帶來的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 與上游來水和周邊區(qū)域的植物資源, 都對農耕文明的形成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下題:
熱帶地區(qū)原始的耕種方式多為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 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 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 ( ) 。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勢平坦 D.植被缺失
參考答案為D,得分率是18.2%
失分分析:學生對設問的理解有問題。有不少學生把這道題的設問看成是“在尼羅河泛濫區(qū)耕種的原因”, 覺得尼羅河泛濫所攜帶的沉積物是一種肥沃土壤, 所以他們選取了B選項,不過這道題的本質提問則是“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 古埃及人能夠“直接耕種”, 所以,有關的原因其實是尼羅河泛濫的時候水位相對較高, 導致所在區(qū)域植缺失失。
2、有效解決學生高考地理選擇題失分的策略
2.1提升學生對地理信息以及設問的重視和理解
所謂的獲得以及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其實并非單純的尋找出有關材料, 還需要對得到的信息展開加工,對其中蘊含的實際意思進行分析。在教學當中,不少都是運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教師從旁指導學生對關鍵的地理信息進行總結,然后對信息展開分類與加工, 從而提升他們對地理文字、圖表等的理解以及總結能力, 不僅如此,學生獲得與解讀關鍵地理信息的效率以及精準度也會得到不小的提升[2]。針對材料信息以及設問不可以盲目忽略,其中某些相對復雜的問題,學生需要對此展開實質分析,將材料以及設問當中有關的時間、地點等因素進行確定。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需要重視加強指導學生分析材料以及設問的本質, 提升他們對設問的重視以及理解能力。
2.2加強地理概念的教學,讓學生不再混淆
部分地理概念有著相近的含義,這很容易導致學生混淆,比如水文以及水系, 這就需要對這些相似概念展開深入的對比分析,從而明確相似概念的共同點以及差異性,這樣就可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盡量的避免失分[3]。在教材當中的概念往往只會給出一句話的解釋亦或者不做解釋,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概念的含義,加強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能力,從而在實際的答題中游刃有余。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景觀圖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具體,比如說,可以采用乳畜業(yè)農場景觀圖,來讓學生直觀、簡單的理解乳畜業(yè)概念當中的商品化等概念是什么意思。
2.3加強對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yǎng), 讓他們能夠領導運用地理知識
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的自主探究,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地理探究欲望,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得出新的結論。在地理學習中,學生需要在各個知識間建立緊密聯(lián)系,讓各個要素間互相的影響與制約,這樣就可以建立出更為細致的知識體系,比如,可以把教材當中較為分散的降水影響因素展開總結,并將其設計為相互聯(lián)系的結構圖,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有關的地理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可以高效、準確的尋找到材料以及問題和有關知識的關聯(lián)處[4]。這些年來的高考地理選擇題當中,關于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的考查大多都是關于相似地理現(xiàn)象的遷移。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指導學生對這些相似地理現(xiàn)象展開同類歸納。
總 結
根據(jù)上文論述可以得知,在高考地理選擇題當中,涉及到了不少的社會熱點以及科研成果,因此在那個問題當中,會大量的出現(xiàn)地理概念,而有不少的學生對地理對地理概念并沒有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些問題,必須要加強學生對地理信息和社會的重視以及理解,還需要加強學生對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對那些有著相似的地理概念,必須展開同類歸納。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讓他們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 錢炘祺. 面向高中地理選擇題的求解方法及系統(tǒng)[D].南京大學,2018.
[2] 唐佳媛. 2009-2015年高考福建卷地理選擇題特點分析與評價[D].福建師范大學,2016.
[3] 郭慧研.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高考選擇題命題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
[4] 陳振華. 高考地理選擇題審題及答題技巧[J]. 中華少年,2017(03):100-101.
作者簡介:楊鳳武(1986-),男, 白族, 云南鶴慶, 本科, 中二 ,單位: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