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高中歷史課程在新一輪的課改實踐過程中,在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式等多方面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問題,從而引起了歷史教學界的廣泛關注。本文整理與總結了近期學者對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論述,結合原有知識經(jīng)驗,從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顯露出的學科特色缺失問題入手,著重分析如何保持歷史學科特色,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新課改;學科特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06-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6.057
“歷史味”是借鑒程少堂老師提出的“語文味”一詞。語文教學中要有“語文味”,同樣歷史教學中也應該有“歷史味”,突出學科應該有的獨特內容和獨特韻味。尤其是在課改的過程中,我們高中歷史教學更應該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我們特有的學科內容把握歷史學習的本質,構建歷史教學獨特的教學過程?!皻v史味”便是保持我們歷史學科的自身特色,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的本質。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突出“歷史味”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以歷史內容為中心
有些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會偏離中心,講著講著就會偏向于教師自身喜歡的內容。由于歷史教學中涉及的內容較多,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出現(xiàn)。因此,有些教師會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根據(jù)自身情況拓展教學內容。這種做法本身并沒有錯,但是有些教師在拓展教學內容時卻忽略了歷史教學的本質,偏離了歷史教學本質,甚至已經(jīng)不再屬于新課標規(guī)定的歷史知識教學范疇,這使得歷史教學中的歷史知識邊緣化,歷史教學缺少了“歷史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擴展內容一定要尊重、落實新課標要求,任何拓展內容都要以歷史為基礎,切忌以偏概全。
例如,在講解“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時,有些老師會利用大量的課上時間憑借自己較深的藝術鑒賞力引導學生品評詩歌、繪畫等的藝術價值。這種做法就讓我們的歷史教學喪失了“歷史味”。教學時,歷史教師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講授的是歷史課而不是語文課、不是美術課……歷史教師一定要以歷史教學為目標,從文藝發(fā)展的角度去研究、學習歷史,從文藝作品中蘊含的歷史知識來理解和剖析當時的時代發(fā)展特點和歷史發(fā)展進程等,總之,一定要把握“歷史教學”這一根本任務。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受“知識本位”的影響,過分強調歷史知識和理論的傳授,忽視了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針對這一弊端,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綜合發(fā)展,強調要改變原來教材中“繁、難、偏、舊”的知識體系,改變課程內容和實施過程中的“過于強調基礎知識傳授”的傾向。在歷史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的綜合發(fā)展。這三方面的綜合發(fā)展并不是說不重視基礎知識,而是更應該落實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只有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后才能在能力、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離開我們的歷史基礎知識,那么歷史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都無從談起,更不用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建立與發(fā)展。
基礎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說我們要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不僅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還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chǎn)生抵觸情緒。抓好基礎知識一方面需要教師為學生綜合梳理歷史學習內容,分析歷史的來龍去脈,讓學生知道哪些是基礎內容,可以用理解的方式去記憶;另一方面,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基礎內容,并在教學時滲透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來學習基礎知識。一定要避免強硬地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開展學習。同時,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學之余還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在教學中分析、講解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歷史修養(yǎng),把自己的修養(yǎng)滲透到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有很好的情感體驗,并且用自身修養(yǎng)來吸引學生開展歷史學習。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歷史學科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中備受關注的新型學習方法,旨在引導學生主動投身于學習的熱潮,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啟迪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其駕馭知識的能力。因為對新理念的理解偏差和自身學科底蘊的缺乏,有的教師不能夠發(fā)揮正確引導作用,一味為新而“新”。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心理,認為一切思維、推理都可以隨心所欲,歷史可以任意判斷,任意假設,任意構想,從而喪失了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科學的最基本的尊重與敬畏,陷入了唯方法論之中。歷史學科由于自身貫穿古今的特點容易引發(fā)學生思維,令其徜徉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但它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又由不得我們來得半點馬虎和虛假。因此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一定要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客觀事實的原則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于歷史教學也是這樣的道理。課改的推進也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思想。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應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研究、實踐、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當然,新機遇也會帶來新的挑戰(zhàn),隨著新課標要求的提高以及時代的發(fā)展,我們的教學必將接受各種各樣的考驗。我們每一次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嘗試都應結合已有教學經(jīng)驗,結合我們的歷史教學特點,不斷開拓屬于自己的新穎的歷史教學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 唐岸映.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科教文匯旬刊,2011(26).
[3]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意識培養(yǎng)策略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