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一項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過多的注重語言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語言和語法上,將失去對作者意圖和篇章的整體把握。本文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運用閱讀理論,將心理認知和無形思維具體到可視圖示上,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完美的將語言、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實現(xiàn)無障礙閱讀。
關鍵詞:思維導圖;英語閱讀;圖示
一、引言
語言學家 Carrel(1983)等認為,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作者的語言與讀者的先驗(prior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記憶圖式(memory schemata)相互作用的過程,并非作者對讀者的單向作用過程。從本質上來講閱讀過程即作者思想語言與讀者儲備信息的相互作用的實現(xiàn),通俗的講,是人腦對信息進行探尋、判斷、分類、篩選、提取和預測的過程。目前,大腦信息處理過程的最佳展示手段、最佳的反應讀者思維拓展脈絡的手段是思維導圖,將思維導圖和圖式理論融合在一起可以將無形思維和抽象理論轉換成圖片格式,生動引導讀者找到閱讀的方向和要義,實現(xiàn)無障礙閱讀。
二、思維導圖與閱讀理論
1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一種信息表達工具,它通過確定中心點,向四周蔓延拓展的圖形表達方式,凸顯人類思維的運行軌跡。始創(chuàng)者是英國學者博贊(Tony Buzan),距今已有60年之久。思維導圖依靠大腦皮層里面的全部智能,其中包含詞匯、數(shù)字、圖像、韻律、邏輯等多重內容,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lián)項目的圖解方式。它清晰演示了人類大腦的工作軌跡:放射性。所有人類各個感官接受的信息,無論是親身感覺體驗,深層記憶還是即時感想,都能成為一個發(fā)散點,以此為中心,向外拓展出無數(shù)個分支,形成眾多節(jié)點,每個分支上節(jié)點又變成中心點,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分支,多層次擴散的導圖呈現(xiàn)出放射性立體結構。運用思維導圖到英語閱讀中,符合大腦放射性思維習慣,將隱性思維可視化,將碎片信息集團化,將平面文字立體化,極大的降低閱讀難度。
2 閱讀與圖式
圖式(schema)就是存在于記憶中的認知結構或知識結構。最先倡導圖式理論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jù)他的理解,一切新信息的輸入與吸收都是以與舊信息的關聯(lián)為基礎。圖式的作用激發(fā)是“產出想象力”,然后,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疇(categories)”應用到實現(xiàn)知識或體驗的過程中的多種感知中。圖式就是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當遇到新信息,大腦需要調動已有的舊信息與新信息進行比對和關聯(lián),從而形成新的理解,將新信息轉換成舊信息。這種新信息的接納能力和轉化能力都依靠頭腦中既定圖式,從而形成新圖示。這些圖示五花八門,貌似獨立,又彼此牽制,往縱深發(fā)展。因此,圖示理論在闡釋晦澀無形的人類認知發(fā)展軌跡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是人類認知世界、詮釋世界的出發(fā)點。閱讀需要啟動人腦中至少三種圖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
語言圖式指語言知識,即關于發(fā)音、構詞、句法規(guī)則等方面的知識,它體現(xiàn)讀者對語篇中出現(xiàn)的語言的了解和掌控程度;內容圖式指作者想表達的中心議題、背景知識、思想內含等,它是讀者與作者跨時空的思想溝通,體會作者意圖,感受作者思想;形式圖式指文章的體裁和篇章結構方面的知識,它體現(xiàn)讀者自身思維理解能力,是讀者對語篇類型、結構、語句連貫、段落銜接等方面的識別能力,它是完全驗證讀者已有圖示的過程。
三、思維導圖+圖示在大學英語閱讀中的應用
Rumelhalt解釋篇章閱讀中理解失敗的原因時,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有如下三個原因可考慮:1)相關主題圖示缺失,完全無法理解文章。2)圖示具備,文章中缺乏激活圖示的線索。3)讀者圖示與作者的真意無法吻合。讀者好像“讀懂”了文章,卻對主題思想會錯意。因此,讀者充分理解給定篇章要滿足兩個要求:完整正確的認知圖式,以及有效途徑激活該圖示。
1 運用思維導圖建構形式圖示
形式圖示是指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知識。不同文章內部結構與層次也是不一樣的,作者對句子與段落恰當有序的排列與組織,能清晰反映出作者思路順暢,那么讀者能抓住篇章基本脈絡和信息傳遞線索,才能準確到位的理解文章。學生有時能認識文章中所有的詞匯與短語,可就是不能總結出文章主旨和要義,原因就是形式圖示沒有構建成功。形式圖示可以通過老師講解而來,也可以通過學生大量閱讀在頭腦中自然形成。
按照國家對大學公共英語課程要求,本科生常見的文章表達方式有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應用文和抒情。語篇模式是指語篇的宏觀結構安排方式,Michael Hoey提出英語語篇有四種模式:問題—解決型、一般—特殊型、假設真實型和匹配型。這四種模式廣泛應用于各類常見的英語文章,熟悉并能識別甚至運用這些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講,無論在口頭輸出還是書面輸出方面都將具有非凡意義。查閱《大學英語新標準》四冊,本科階段中國學生能接觸到的英語語篇模式有如下幾種:即解決問題式、反應主張式、敘事式、回答提問式和總分式。《新標準大學英語1》第一課的課文結構圖,新生入學第一周六天為線索,依據(jù)問題—解決辦法可以繪制導圖,《新標準大學英語1》第四課的課文結構圖,以手機帶給人們的問題為總論點,再舉例證明的思路繪制的總分式的形式圖。寫作方法上,開門見山,敘議結合、對比法、例證法、反面論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文章中,這些模式經(jīng)常會交叉出現(xiàn),共同為體現(xiàn)作者意圖而服務。
2運用思維導圖建構內容圖示
內容圖示也稱主題圖示,是讀者頭腦中已成型的與篇章內容相關聯(lián)的知識儲備,指在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整體的認知或者是分支信息。若是讀者未對某一主題建立起充分的背景信息支持,很難弄得清作者意圖,無法徹底掌握文中信息。遇到一篇文章,讀者自覺掃描頭腦中已有圖示,從中抽取關聯(lián)度高的部分,并將它映射到在讀文章中,這種對應關系正好吻合的時候,讀者就可以順暢理解篇章內容,使讀者預設信息與既得信息關聯(lián)起來,否則讀者將一片茫然,全部的新信息將成為負擔,造成理解失誤和障礙。有時讀者會從自己的立場去理解語料,混淆自己觀點、文中提及人物觀點和作者觀點,使得閱讀失敗。內容圖示的建立與完善,讀者可以訓練得來。確定一個主題以后,通過設問的辦法,以5w+1h(when、where、who、why、what 和how)引導問題,形成對主題內容的擴展,完成內容圖示的構建。例如以手機telephone為主題,依據(jù)5w+1h繪制出簡單圖示,繼續(xù)對每個分支進行拓展,可以得出如下內容圖示。
3 運用思維導圖建構語言圖示
語言圖示就是語言知識,即關于發(fā)音、構詞、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它體現(xiàn)讀者對語篇中出現(xiàn)的語言的了解和掌控程度。發(fā)音和語調是語言最根本的特征,尤其是語調將表述者內心活動展露無遺。閱讀是書面語料輸入,不涉及語調。詞匯是語音與語義的結合體,是構成語言的基本元素,語法是詞匯變化和句式規(guī)則的合稱。當讀者詞匯匱乏或者語法知識薄弱,面對一篇生詞眾多、句子結構生澀的文章時,根本不能進行閱讀,何談理解。相對于體系嚴謹,規(guī)則清晰的英語語法來講,詞匯是構建語言圖示的重大難點。
4 三種圖示的融合
三種圖示對于篇章理解相輔相成。語言圖示是理解篇章的出發(fā)點,內容圖示提供理解篇章的宏觀方向,而形式圖示是調動語言圖示和內容圖示的內動力。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將三個圖示分層次繪制,從形式到內容到語言,將篇章主題或者標題置于中心詞,將語篇結構作為第一級分支,然后將內容圖示作為第二級的分支,將語言點作為第三極的分支,用思維導圖發(fā)散式特征體現(xiàn)相互作用閱讀模式,可以讓整篇文章一目了然,語言知識,語篇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融會貫通,實現(xiàn)成功閱讀。當一個層次的知識欠缺或者理解上有停滯的時候,繪制導圖時,可以將該分支上提示詞空白,進行下一個層次的圖示構建。完成初步繪圖之后,讀者用其他層次上的信息來補償。
四、大學英語閱讀中可視化圖示再填充和延伸
閱讀完整篇文章后,學生應該對篇章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知識點進行總結與回顧,包括新授詞匯、常見搭配,文章內容、作者思路,篇章類型和結構等,并將三個圖示按照形式——內容——語言的模式糅合,完成整個篇章分析的導圖繪制。另外,學生也可以對相關主題或者某一個分支進行另外的導圖繪制,補充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使一張圖變成幾張圖,以此達到擴大詞匯量,訓練英式思維的目的。也可以采用復述課文的方式,借助導圖,回憶語篇結構,作者思路和語言點,再現(xiàn)閱讀理解過程,對閱讀材料進行歸納和概況。面對一張語篇導圖,學生應該能回答如下問題:
Rhetorical Schema:
1)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passage;
2)the framework of the passage;
3)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agraphs
4) the order in which materials have been organized
Content Schema:
1)the main ideas of the passage;
2)the flow of authors thought;
3)the purpose/attitude of the author;
4) the difference about the topic in China/America/Canada…
Linguistic Schema:
1)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he analysis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3)cohesive devices
五、結語
運用思維導圖,學生將內在的閱讀過程外顯為圖示,使語料圖片化,促進了讀者對語篇深層次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只知道單詞和短語。篇章導圖有助于詞匯主題式歸類,對話題形成語塊,無形中降低了學生單詞背誦的壓力,鞏固了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結構認識和理解,為英語寫作和英語思維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Carrel P.L Evidence of a Formal Schema 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1984
[2] Michael Hoey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J] London:G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3] Rumelhart,D.E.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Dornics(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V. Academic press1977
[4] Tony Buzan,The Power of Verbal Intelligence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 韓禮德.篇章、語篇、信息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1)
[6] 王麗娜 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14(9)
作者簡介:
張薇(1978.6—),女,回族,遼寧遼中人,講師,碩士,單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基礎教學部,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