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梅
摘要:幼兒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家長和教師應(yīng)當抓住關(guān)鍵期,培養(yǎng)幼兒獨立,自信的品質(zhì),小班孩子理解能力不強,專注力也不夠,所以要對其進行強化鞏固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關(guān)鍵字:小班;行為習慣; 典型引路; 做好表率; 潛移默化
小班幼兒處在的年齡階段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年齡小,以自我為中心,知識經(jīng)驗貧乏,是非觀念差,對人和事缺乏正確的明辨能力,他們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孔子曾告誡人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是非常穩(wěn)固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經(jīng)過培養(yǎng),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所以這一時期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顯得非常重要。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對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
一、.教師做好指引。
模仿是小班幼兒的主要學(xué)習方式,孩子們通過模仿來學(xué)習老師、同伴、家長甚至是動畫片里的人物。處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通??匆妱e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看見別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但小班幼兒辨別能力還不強,模仿往往帶著盲目性,他們不僅僅模仿一些積極的事情,也會模仿一些消極的事情。如何幫助孩子們有選擇的模仿和學(xué)習,需要老師正確地引導(dǎo)。
老師是孩子們在學(xué)校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孩子們模仿的重要對象。我們的一舉一動在幼兒心目中都是極具影響力的。與孩子在一起時注意文明用語,當別人幫助你時,要說謝謝。接到對方的道歉,要大度的說沒關(guān)系。例如:老師在剪貼主題墻的圖片時,雨涵小朋友跑前跑后的幫老師的忙,老師帶著笑容心懷感激的對雨涵小朋友說謝謝。所以后來午餐時間老師給小朋友添米飯的時候,孩子們能夠自然的說謝謝。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間接而有效的影響著幼兒。小班的孩子自立能力不強,我所在的班級沒到中午起床,便忙的不可開交,主要源于很多孩子不會穿衣整理,很多孩子在家習慣被幫忙,所以每天起床就坐床上等老師幫忙。天氣漸冷,我們?yōu)榱俗尯⒆友杆僬莆沾┮路募记?,我們根?jù)自編兒歌:“抓領(lǐng)子,蓋房子(把衣服頂在頭戴上),倆耗子,伸袖子(兩只手伸進衣服袖子中),拉好領(lǐng)子,扣扣子”,老師一邊念兒歌一邊做慢動作,對于有困難的孩子一開始先提醒,實在沒有辦法獨立完成,老師才走過去幫忙。當然針對動手能力弱的孩子,每天循循漸進有策略的放手。我認為指導(dǎo)的過程中,老師要使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語氣溫和,不可因為孩子不會就發(fā)脾氣或包辦代替,當孩子有困難,一定要給予正確的指導(dǎo)。
二.、同伴典型引路。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伙伴,需要群體的。在幼兒園里孩子接觸最多無疑是他們的小伙伴。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們的模仿對象,然而小班幼兒還不具備對人和事的正確明辨能力的。所以教師需要正確引導(dǎo),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否觀,教師要有意識不斷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班級上的典型模范,讓幼兒主動模仿。
案例:小班幼兒在校午餐,一些挑食的孩子著實讓人頭疼,而且只要有一個孩子不吃,坐在他鄰座的小朋友也會跟著不吃的。老師想了很多辦法鼓勵孩子不挑食,多吃蔬菜。一天,老師對孩子們說:“蔬菜是非常有營養(yǎng)的,吃了會更加健康?!焙⒆觽冿@然對這種生硬的說教不感興趣,此時,老師抱著浩浩小朋友,對他說:“哇,浩浩每次都把小碗里的蔬菜米飯吃干凈,蔬菜里面有很多維生素呢,吃了讓浩浩身體更健康哦,所以浩浩每天都能來幼兒園,很少生病呢。”說完順勢在浩浩臉上親了一下。孩子們見狀,都紛紛跑過來要求添菜。老師抓住時機表揚了孩子們,從此,因為有浩浩這個好榜樣,孩子大大改善了不吃蔬菜的習慣。
孩子們出現(xiàn)不良行為習慣時,切忌一味盲目說教,日常生活中可多多采用樹立榜樣的學(xué)習方法,用正能量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糾正以生成的不良生活行為習慣。
三、.家長們作好表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闭f的是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chǎn)生差異。這就是為什么孩子的個體差異那么明顯,作為家長應(yīng)該加強自身修為,提高自身素質(zhì),為孩子提供優(yōu)良環(huán)境。
第一,家長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避免對孩子造成不良印象。一些孩子常常喜歡說大人話,說臟話,甚至帶有習慣性攻擊行為。當你與這些孩子們的家長接觸交流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喜歡說臟話,那么孩子肯定也會講臟話,如果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使用武力,毋庸置疑孩子也會養(yǎng)成攻擊性行為。所以當家長抱怨孩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時,首先要意識到的是自己的教育、言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問題。孩子的模仿行為,是無意識行為,家長的所作所為時刻都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作為家長應(yīng)該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學(xué)習榜樣。
第二,家長做事要有原則性。一些家長常常抱怨,孩子不聽話,到了超市看見什么都想要。不給買就不依不饒的哭鬧,弄的家長很為難。買吧,家里一大堆,不買吧,孩子就哭鬧不休。家長要么就是妥協(xié),可是妥協(xié)了吧,孩子們下次會變本加利,如果不妥協(xié),孩子在那里鬧。這往往會讓家長非常氣憤,還有些家長會因此大打出手。但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嗎?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應(yīng)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一些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需要提前說明,讓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規(guī)矩定下了,就要一起遵循,一開始就不允許的事情,孩子能夠接受,一般不會有逆反心理。事后在孩子達到規(guī)定的條件事時,家長就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從小讓孩子懂得按章行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三,家園合作促進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目前雖然可以說二胎開放,但如今有哪些家長不是為了孩子掏心掏肺的,我認為,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有一定的生活準則,到了家里家長們放松要求,包辦代替也依然是徒勞無功。這種家園脫節(jié)的方式,自然不利于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反而還讓幼兒遇到事情不積極,產(chǎn)生惰性。因而小班孩子年齡小,我們也不能過渡的干涉,避免包辦代替,作為家長應(yīng)當盡可能做到在園在家一個樣,方可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像錄像機一樣,孩子的眼睛會“錄下”父母和老師的“影像”,你想孩子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慣,那你就要先養(yǎng)成什么習慣。家長與老師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成長中更需要我們家長、老師用愛去溫暖,用尊重去喚醒,用智慧去引導(dǎo)。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幼兒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是足以影響孩子一生的。而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十年如一日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