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蓉
摘要:體驗式學習是一種關注學生生命體驗、強調學生在自我親身經歷和自我感悟中提升認識升華情感的一種學習方式。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就是老師帶領學生共同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就是對人生的體悟、對人文歷史情壞的培養(yǎng)、對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說體驗式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不僅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也是小學語文學科自身人文性特點彰顯的需要,構建體驗式小學語文課堂是每一位小學語文老師都無法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語文學科教學的相關領域劃定由之前的“認知領域”轉換到“生命全域”,在教學理念方面明確提出“行為實踐觀”和“生命發(fā)展觀”。而體驗式學習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語文教學與生活中的聯(lián)系、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和學習經驗積累為導向的課堂學習方式。這一學習理念的出現(xiàn)完美的切合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標準,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意義重大。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要積極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深化對探究式學習理念的學習,積極投入到探究化學習理念的貫徹落實中去,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那么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踐行體驗式的語文學習理念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展開具體的敘述。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蕩情感
體驗是一個人對愿望、要求的感受,是情感層面的東西。因此,要想落實體驗式學習方法就必須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課堂情感經歷。而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合適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設定一定的教學情境,進而讓學生們在身臨其境或者如臨其境的感官體驗中,充分激發(fā)自身的思維活力,增進對知識的理解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身心具備的體驗環(huán)境,刺激了學生們體驗的自覺性,從而迅速達到了體驗的目的,讓學生們在體驗中陶冶了情操、升華了心靈。
例如:在《山中訪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古詩導入課堂教學,為學生們營造了這樣一個課堂教學情境——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為學生們展示了古詩《尋隱者不遇》,接著帶領學生們大聲的朗讀詩文,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幫助學生們明確了該詩的主要意思:
詩人賈島去山中訪問自己的隱士朋友,結果卻發(fā)現(xiàn)朋友去山中采藥,只知道是在這座云霧繚繞的大山之中,卻不知道具體在什么地方。
接下來,我繼續(xù)提問道:“假如你是詩人,沒有見到友人你會空手而歸嗎?你會不會趁機去欣賞一下山中的美景呢?那么你們在山中又會看到哪些景色呢?”隨后,學生們就這一問題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又說:“作家李漢榮也曾去山中訪友,并且收獲頗豐,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閱讀課文《山中訪友》,看看作者眼中的山林和同學們心中的山林是否一致呢?”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古詩教學和語言引導的方式,把學生們帶入到對山中景色的想象之中去,從而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身在山中的課堂教學情境,激蕩了學生的情感、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體驗,促進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的。
2.細節(jié)聯(lián)想,深化體驗
對細節(jié)的剖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一篇成功的文章往往能夠以小見大、以點見面。透過文章中的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百態(tài)、人物性格、情感的變化等豐富的內容。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落實探究化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有意識的去鍛煉、去提升學生的細節(jié)聯(lián)想能力,能夠讓學生在理解細節(jié)知識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經驗,深化對文章的情感認知,增進對文意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唯一的聽眾》一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在帶領學生們閱讀課文、疏通文意之后,引導學生中對文章中的三個細節(jié)進行的透析:
文章中曾寫到老人三次平靜的看著“我”,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老人三次平靜的看著“我”的句子,并回答如下問題——
(1)文章第一次寫老人平靜的看著“我”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2)老人第二次平靜的看著“我”時,你可以從老人的眼神中感受到什么?此時“我”有了哪些變化?
(3)老人第三次平靜的看著“我”是在什么情況下,此時“手指悄悄打著節(jié)奏”這一細節(jié)描寫包含了哪些信息?從老人潭水般的眼睛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提問的方式引發(fā)了學生們對細節(jié)的思考。而細節(jié)是本文眼睛,通過對文中三個細節(jié)的透析,幫助學生們準確認知了作者與老者之間的故事,從而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老一輩音樂家的慈祥、寬容和智慧。
3.美句透析,培養(yǎng)美情
“有詞才有句,有句才有篇?!本渥邮俏恼碌幕窘M成部分。文章中的精彩句子是文章的點睛之筆,而對這些精彩詞句的透析不僅是對中華民族語言文化魅力的感悟,也是對作者思想情感的體會,是對人生和生活的間接感受。因此,要想構建體驗式的小學語文課堂,我們還必須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美句透析能力,在欣賞句子的形式美的同時深化對句子情感美的認知,讓美詞、美句、美情成為小學語文體驗式課堂構建的助推器。
例如:在《山雨》一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美句透析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的。首先,在幫助學生們解決本課字詞難題之后,我讓學生們以集體朗誦的形式大聲朗讀課文《山雨》,并讓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談談自己的感受,說一說自己喜歡這一段落的原因,在這一段落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山雨》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其寫景部分之精彩讓人嘆服。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寫景部分并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經驗。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自主選擇美句賞析的形式,關照了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們的課堂參與興趣,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了體驗式小學語文課堂的構建。
4.人物扮演,形象深化
對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是語文學科課堂教學培養(yǎng)的主要能力之一,對學生人物形象感知能力的提升是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任務。而親歷法就是提升學生對文章人物形象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這一教學方法的實踐,將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個人經歷轉化為學生的親身經歷,進而讓學生們能夠更加輕松的走入到作者或是主要人物的內心,方便了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和把握。
例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朗讀。首先,我向學生們詳細的介紹了本故事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然后,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己對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思考,分別扮演“魯迅”和“我”,以自己的方式對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還原。最后,以小組匯演的方式對各小組的排演結果進行驗收并給予適當的點評。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轉換了學生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再次審視全文,在增進了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們的語文課堂體驗。
總之,體驗式小學語文課堂的構建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要想構建體驗式的小學語文課堂就必須堅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原則,著力構建探究化、合作化的小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譚景鳳.基于體驗學習的小學語文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D].西南大學,2017.
[2]王平強.體驗:語文閱讀能力的生長點——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例談[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31(05):34-38.
[3]白雪平.體驗式學習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09):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