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翔
摘 要:歷史學科提出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史料實證”既是學習和認識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習和認識歷史的核心問題,還是形成歷史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層層遞進追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史料實證;求真求實;論從史出;問題驅動
歷史課程標準經歷了一個重大變化,在課程目標上由“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發(fā)展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提出了五個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
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已經融入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成果。將唯物史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融入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中;利用大量的地圖和歷史年表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利用豐富的文獻史料和實物史料構建歷史研究證據鏈,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通過呈現(xiàn)多元的歷史觀察視角,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yǎng);通過評判歷史事物,褒貶歷史人物,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史學品格。
下面筆者以“鴉片戰(zhàn)爭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為例,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點實踐和思考。
一、認知沖突:由教材敘述和經典史料引發(fā)的求證
中學歷史教科書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史料的選取、史論的得出等方面向來嚴謹。2017年版統(tǒng)編初中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有這樣的一段敘述:
“鴉片戰(zhàn)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國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ㄉ鐣?。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p>
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依據教材寥寥數(shù)語的敘述,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為“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整個解體了”。然而,這符合歷史實際嗎?
無獨有偶,筆者發(fā)現(xiàn)以下一則經典史料:
“夷人來廈(廈門)開市……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于廈口(廈門)……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p>
上述材料引自1845年敬穆(時任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的奏報。如果只依據這則史料,我們似乎能得出兩點結論:一是鴉片戰(zhàn)爭后,“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洋布暢銷、土布滯銷;二是鴉片戰(zhàn)爭后,“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閩產之土布、土棉壅滯不能出口”。因受到洋貨沖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解體。這兩點結論與上述教材的敘述一致。然而,許多相關史料可以證明,敬穆的奏報有悖于歷史真實,教材的敘述也不嚴謹。
二、層層遞進:論從史出,問題驅動是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關鍵
“凡立一義,必憑證據”,即所謂的論從史出。史料是對教科書內容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也是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有效手段。所謂問題驅動,是指依托豐富的史料,創(chuàng)設新的歷史情境,層層設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
筆者通過以下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遭到破壞的原因、表現(xiàn)和特點,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自然經濟結構瓦解的認識,探明歷史因果,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探究一:鴉片戰(zhàn)爭后“洋布暢銷、土布滯銷”的結論是否成立
第一組史料和問題創(chuàng)設
材料一:從1843年至1855年間,英國每年對華輸出的工業(yè)品產值,一直在100萬至250萬英鎊之間徘徊,幾乎沒有什么增長。英國資產階級抱怨說:“經過和這么一個大國開放貿易十年之久,擁有如此龐大人口的中國,其消費我們的制造品竟不及荷蘭的一半,也不及我們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亞殖民地的一半,趕不上法國或巴西,趕不上我們自己,不在印度之上,這好像是一個奇怪的結局?!?/p>
——嚴中平:《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zhàn)爭史料》
(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英國商品在中國的銷售情況。
材料二:1886年,英國駐廈門領事在報告中說:“在十八個省及其他大片土地上艱苦勞動的千千萬萬下層中國人不穿洋布而穿土布,這個事實早已人所周知了。經詢問一個中國人原因何在時,他回答說:窮人穿土布衣服,因為這種衣服比洋布經穿三到五倍,因為它不那么容易破,還因為穿了它在冬天暖和得多。”
——(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
(2)根據材料二,你認為19世紀末中國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量如何?請分析其原因。
設計意圖:以上兩則史料,第一則的數(shù)據及資產階級的抱怨說明了英國的棉紗、棉布在華銷售并不理想。第二則反映了直到19世紀末,在華的外國領事還在抱怨難以打開中國市場,敬穆奏報所言的“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的情況也沒有成為現(xiàn)實。
正如嚴中平指出:“在19世紀40—60年代,中國市場上已經洋貨充斥,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蔽鞣綄W者也認為,“鴉片戰(zhàn)爭后洋紗洋布嚴重打擊了中國的土紗土布”的傳統(tǒng)觀點過于簡單化和公式化。
探究二: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貨由滯銷到暢銷”的原因
第二組史料和問題創(chuàng)設
材料一 劉韻珂(閩浙總督)與徐繼畬(福建布政使)密謀:第一,英商看中武夷山的茶葉,二人派兵役在福州與武夷山的行道上處處設卡刁難,英商不能直接進入內地收茶,中國茶商又惹不起卡道上的稅官,只好改道廣東。第二,英商到福州銷貨,二人便勸導城內商賈不要與英商做買賣。同時表面上卻仍對夷人“待以德意,使其冥然不覺”。
從1844年開港到1845年,福州的貿易額僅37萬元。至于1846年到1847年,居然沒有一艘夷船再到福州做生意。對此,劉韻珂說:“福州竟不通商,數(shù)年后,該夷灰心而去,則省城根本之地,不令非我族類實逼處此?!?/p>
——趙柏田《帝國的迷津》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商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梳理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洋貨在華滯銷的原因: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下,國民沒有購買洋貨的主觀需求。②洋商不了解中國市場和中國人的生活習俗。③五口通商,口岸少且集中于東南沿海,外國商品在華銷售渠道過于狹窄。④清朝部分官員的“華夷”觀念,暗中抵制洋貨在華銷售。
材料二:(19世紀90年代中國)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zhèn)城鄉(xiāng),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
——鄭觀應《盛世危言》
材料三:(2017年版統(tǒng)編初中教材八年級上冊)第5頁《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和第9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形勢示意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xiàn)象?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哪些?
設計意圖:教師引領學生結合上一探究問題的結論,使學生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五口通商”到“十一口通商”,通商口岸遍及中國南北,并沿長江深入內地。《天津條約》規(guī)定:“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笨偫硌瞄T設立,負責辦理對外交涉、通商、海關等事務。這些都有利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在華傾銷商品,從而消除洋貨滯銷的因素。
探究三:如何理解“鴉片戰(zhàn)爭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
第三組史料和問題創(chuàng)設
材料一:自道光年間,大開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來,操貿易之權,逐錐刀之利,民間生計,皆為其所奪……自洋布洋紗入口,土布銷場遂滯,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
——鄭觀應《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紀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樹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織,終歲勤勞,常見農民自頂至踵所用衣、襪、鞋、帶皆由自力織成者。
——民國河北《元氏縣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農村經濟結構狀況有何不同?分別有何局限?
材料一:自然經濟解體,有夸大之處:材料二:河北元氏縣仍以自然經濟為主,只反映局部。
(2)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推知中國近代經濟發(fā)展的何種特點?
特點: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上述問題,引導學生認識:①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在國內發(fā)展是不平衡的。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解體的速度較快,邊遠地區(qū)和經濟落后地區(qū)解體的速度比較慢。②自然經濟雖然開始解體,但不是完全解體,仍然占據統(tǒng)治地位。正如嚴中平指出:“在19世紀40—60年代,小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封建自然經濟整個解體,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p>
(3)中國傳統(tǒng)經濟結構為何難逃瓦解的命運?
設計意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自然經濟瓦解的原因,認識到落后的農業(yè)文明無法抵御先進的工業(yè)文明,中國將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潮流,從而挖掘出表面現(xiàn)象之后的歷史因果。
三、教學反思:史料實證應遵循的原則
如何提高史料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遵循以下原則:
1.史料實證的梯度性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了解史料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知道史料的不同類別、史料收集的途徑、史料的價值和利用方法。
2.史料實證的適度性
初中歷史教學并非為了培養(yǎng)史學研究者,在課堂史料教學過程中,不加限制地使用史料,無疑會加重學生的負擔,甚至可能使實證偏離教學重點,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圍繞教學內容和課程目標精選史料,精心設問。
3.史料實證的生動性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要避免所引用的史料過于枯燥,教學模式的單一化,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4.史料實證的整體性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諸素養(yǎng)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只限于某一素養(yǎng),而是以一個為主,旁及其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同時兼顧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其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概括而言,梁啟超說過:“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苯滩闹械臄⑹鑫幢販蚀_,經典史料未必客觀真實,教師完全可以大膽質疑,小心求證。通過史料實證這個重要載體,核心素養(yǎng)將成為一種文化傳承,在潛移默化中學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史學品格。
參考文獻:
[1]張尊健,徐君生.高三歷史復習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2018(1).
[2]魏恤民,朱命有.研究歷史教材變化,提高教師育人水平[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8(2).
[3]陳鵬.統(tǒng)編歷史教材的新變化及新對策[J].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18(2).
[4]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釋義[J].歷史教學,2018(3).
[5]任曄.問題驅動 突破難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