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
摘要:初中體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啟發(fā)學生的體育意識,傳授學生體育知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體育習慣等形式,發(fā)揮體育學科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正視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學習實際,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升初中體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體育;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初中體育一直處于教學的邊緣狀態(tài),從教學時間到教學內容與學校的主要學科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教師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學校以及社會的不重視,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誤解等,都阻礙著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初中體育教師要能夠在深刻把握新課改內在精神的前提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初中體育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談談如何在初中體育課堂上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一、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啟發(fā)學生的體育意識
在傳統(tǒng)的初中體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主導著教學的走向,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符合新課改的內在精神。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的有效開展。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初中體育課程的開展要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導向,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在全面了解學生身體狀況的情況下,圍繞學生制定教學計劃,啟發(fā)學生的體育意識。
例如,在“人體與運動”一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人體運動系統(tǒng),知道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有關知識,分清一些關節(jié)類型和肌肉的分類,使學生在青春期就對自己的生理機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體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請一名學生上臺來當模特,教師以提問的形式,開始本課的教學。如身體主要是依靠什么支撐才能站著?結合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適時出示骨骼圖,引導學生對骨骼的部位進行認識,了解骨骼、關節(jié)、肌肉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強化學生對本課內容的認知,啟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
二、改進體育教學方法,完善場地的體育設施
初中體育的課堂教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理論教學,另一部分是實踐教學,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割裂式地存在的,大部分時候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出現(xiàn)的。其中體育概念、體育常識等理論知識是以口頭的形式傳授給學生的。而體育動作技巧則是以理論和實踐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堂上的。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自身體育動作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還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講授技巧。將多媒體教學與動作示范結合起來,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方法的實施需要體育設施的配合,因此,也要注重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例如,在“跳遠”中立定跳遠項目的教學中,首先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目標,通過立定跳遠,讓大部分學生能夠體驗、熟悉立定跳遠的動作技術要領,能做出立定跳遠的實際操作;通過立定跳遠學習,發(fā)展學生靈巧、協(xié)調、力量等身體素質,增強學生控制身體的能力。從中可以看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需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從實際的教學經(jīng)驗可知,立定跳遠所需的場地有限,教學的難點在于動作的規(guī)范和技巧等,具體的技巧為兩腳用力蹬地起跳,動作配合協(xié)調,在實際動作中,雙腳屈膝緩沖,輕巧落地。鑒于本課的內容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解、談話、討論、交流,當然還有動作示范的方法。
三、開展體育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習慣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體育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能夠結合學生的身體特點,組織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身體需求。結合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特點及興趣指向,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設置不同的活動主題,在活動中加入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的其他元素。以體育競技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使學生在提升身體素質的同時,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教學實踐活動,如可以增強學生合作能力的接力比賽、拔河比賽等;也可以開展培養(yǎng)學生對抗性的踢毽子、掰手腕、踩高蹺等比賽;也可以開展籃球、足球等考驗學生綜合素質的比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跳馬的活動比賽,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恐懼、膽怯的心理,樹立自信、積極、樂觀的精神。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逐步培養(yǎng)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開展,首先需要體育教師能夠深刻把握新課改的內在精神,實現(xiàn)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進而帶動學生體育觀念的轉變,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計劃,啟發(fā)學生的體育意識。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需求的變化,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根據(jù)教學需要建設和完善體育設施。結合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組織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體育習慣,促進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曹可強. 論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2):43.
[2]于建勇. 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和思考[J].考試周刊,2016(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