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麗
語文新課標要求低學段的學生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部編教材以此為依據(jù)并進行了改革,在文本中編排了有趣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小詩等閱讀材料。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從閱讀中感悟讀書的快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用好文本中的閱讀材料,給學生搭建閱讀的平臺,使之愛讀、會讀、樂讀,在讀書中不斷的提升學習的能力,不斷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用好教材,激發(fā)讀書的興趣
低學段的學生識字量少,大部分的學生在進入小學時,很少閱讀全文字的書;在閱讀中,多半是聽故事,看動畫故事,在他們中還沒有一定的讀書習慣。要求他們認真、專注的閱讀課外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激發(fā)他們讀書的興趣尤為重要。部編文本中的閱讀教材在內容編排上不僅趣味性強,故事生動有趣,深得學生的喜愛。形式上靈活多樣,對提高閱讀的能力提供了訓練的平臺。在教學中,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把教材轉化為用好教材。
例如:單元一《我愛閱讀》中的《筍芽兒》閱讀指導。這篇課文生字多,兒化音多,學生朗讀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老師首先讓學生自主朗讀,鼓勵學生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分小組讀一讀,和同桌一起讀,和老師一起讀。其次,引導學生抓住筍芽兒勇敢的鉆出泥土的動作進行表演讀,學生邊讀老師邊進行繪畫,把筍芽兒鉆出泥土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學生在歡樂、有趣中進行閱讀。興趣盎然,課中情景久久不忘。用好教材,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感受閱讀的快樂,調動學生愛讀書的熱情,促進讀書習慣的形成。
二、借助教材,教給讀書的方法
引導學生多讀書、會讀書也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低學段的學生在讀書時,缺乏耐性,沒有形成良好的專注力,其原因就是不懂得為什讀書?怎樣讀書?部編教材就給我們搭建了指導閱讀的良好平臺。教學中,我們借助教材,運用閱讀平臺,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引領學生廣泛的開展閱讀,全面的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例如:文本中《快樂讀書吧》。我們就文本內容教學生要會看目錄。通過學習,學生了解書本目錄的作用,懂得在讀書時可通過目錄了解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通過目錄選擇自己想先要了解的故事讀一讀,再讀其它的故事。這樣,學生不僅對讀書充滿樂趣,還學會選擇讀自己喜愛的書。其次,我們還教會學生讀書的小方法:小聲讀、默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認識的字,可以跳讀,遇到喜歡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學一起分享讀。
三、運用教材,拓展閱讀的范圍
閱讀內容不能僅限于文本,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展。那么,在教學中,運用好教材,把課外閱讀較好地運用到學習中,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課。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可對雷鋒了解甚少,對雷鋒精神理解不夠。課前,我們利用午會課組織學生讀《雷鋒》的故事,課后,和家長講故事。通過拓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其次,我們可根據(jù)單元課程編排內容,引導學生拓展課外的閱讀。如:單元五主題是以古代寓言故事、現(xiàn)代生活故事為內容,課后,布置學生讀讀寓言故事及反映生活的童話故事。以學帶讀,拓展了課外閱讀,豐富了課外知識,提高了閱讀的能力,促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四、結合教材,延伸課外閱讀
讓低學段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孩子自覺行為的約束,需要老師與家長長期的堅持與配合,需要我們耐心的陪伴,良好的讀書習慣才能盡早形成。因此,教學中,我們結合教材的閱讀活動的需要,布置學生回家與家長一起共同完成課外閱讀,更好地督促孩子每天堅持閱讀。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更能感到親子閱讀的樂趣與快樂。例如:每單元中的《我愛閱讀》的教學活動。課文內容豐富,知識性強,課上老師與學生共同分享。課后就要求家長與孩子一起進一步的朗讀鞏固。孩子與家長可進行表演讀、提問的形式朗讀、孩子自主誦讀等形式,用讀書的氛圍感染孩子讀書的熱情。其次,我們和孩子一起制定讀書計劃,讓孩子每天都有讀書的任務,督促學生持之以恒的進行課外閱讀。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用好教材,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感受讀書的快樂。在讀書中,增強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好書伴隨學生的成長,讓良好的讀書習慣受益終生。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