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馨
詞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軟肋”,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都僅有4處提到“詞語”,且沒有詞語教學的建議。學生查字典記下詞語解釋、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詞語意思,在一線教師的課堂教學中較為普遍,直接忽視詞語教學的現(xiàn)象也在部分課堂教學中存在。將詞語教學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深度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進行了以下實踐。
一、拓展延伸,在詞語教學中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他們的心理詞典,漢字必須關聯(lián)了心理詞典中的詞,才是‘已識字?!惫P者以為,這里的“漢字”包括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要把一個比較抽象的詞語變得觸手可及、具體生動起來,進入學生的心理詞典,幫助學生習得語言,進行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需要執(zhí)教者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風箏》中“憧憬”一詞就是一個需要進入學生心理詞典的詞語。在執(zhí)教《風箏》一課時,筆者先將“憧憬”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意思拍照,做成PPT。課堂上,筆者先出示相關內容給學生看,使學生明白“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再告訴學生:如果家里有詞典的話,在學習中碰到不能理解的詞語,可以利用詞典這個學習助手。詞語教學如果就此打住,學生只知道詞典上的意思,詞語與生活之間的通道沒有打通,沒有真正理解“憧憬”的含義。接著,筆者進行小結:“對孩子們來說,放風箏是一種有趣的活動,是快樂的活動,他們向往著放風箏時的幸福和快樂。這種‘向往,就叫‘憧憬?!本o接著,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想像:“此時此刻,做蝴蝶風箏的小朋友們可能在憧憬什么?”筆者先請優(yōu)生示范說,通過引導幫助學生拓寬思路,使學生明白憧憬里除了希望風箏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外,還有風箏飛得高、飛得遠的希望,更有自由、快樂地放飛風箏時的理想。接著四人小組內輪流說,最后進行匯報,帶著自己的體會讀“憧憬”一句。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深入理解“憧憬”一詞,將“憧憬”一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二、建立連接,在詞語教學中促進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讓詞語和生活建立連接,巧妙地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要求識記的詞語變成富有濃郁的生活色彩的對象,詞語就在學生頭腦中活起來,學生就能深入理解詞語意思,思維能力也得以發(fā)展與提升。
以“?!弊纸虒W為例?!昂!痹诮鹞拿?,母),表示海是萬川之母。古人稱大池為“湖”,稱大湖為“?!保环Q大海為“洋”。教學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給“?!苯M詞,學生一般會組“大海、海洋、海面、海邊、海岸”等詞,這是基于“?!钡谋玖x組的詞,是對“?!弊譁\層次的理解。借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云海、林海、人海、書?!钡仍~,達到對“?!鄙钊氲睦斫?。
三、以詩解詩,在詞語教學中實現(xiàn)文化理解與傳承
古詩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沖淡詩句的靈性,失去詩句的神韻。以詩解詩,將優(yōu)秀詩句引入課堂,使學生認識中華詩歌文化的豐厚博大,豐富學生的詩句積累,引領學生步入詩歌殿堂、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使詩歌里的詞語教學更有深度、厚度,從而實現(xiàn)文化理解與傳承。
《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生”字的理解是個難點,在指導同事執(zhí)教校公開課時,我引導她聯(lián)系其它詩歌里的“生”進行教學。后來,她將這節(jié)課的課例作為自己的得意之作上傳到“一師一優(yōu)課平臺”,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第一步,了解“生”與“升”的區(qū)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李白在這里為什么這里不用‘上升的‘升,而是‘生長的‘生?”通過組詞使學生初步了解“生”與“升”的區(qū)別:“生”是“生長”,“升”是“ 上升”。教師進行小結:“這是李白用詞的絕妙之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可能上升的煙霧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生長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不斷生成紫色的煙霧中。單單一個‘生字,就把紫色煙云籠罩的景象寫活了?!?/p>
第二步,拓展,引入《山行》和《望月懷古》的“生”。教師引導:“古人對這個‘生字還真是情有獨鐘,杜牧《山行》白云纏繞的地方有人家,我們讀——”學生看著PPT,讀:“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苯處熞龑В骸皬埦琵g《望月懷古》說海上孕育了明月——”學生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第三步,回歸文本,積累語言。教師通過導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句:“李白對‘生字也情有獨鐘,讀!”“在陽光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地從山谷中產生,景象美不勝收——”“香爐峰像仙境一樣朦朧,既神秘又浪漫——”“這云霧纏繞的香爐峰多美啊——”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將這句詩積累下來。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