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彬
摘 要: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必將對教育產生深刻的影響。開展信息教育、培養(yǎng)學習者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手段;生命化課堂;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以用促教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已經成為英語教師必備的能力。筆者所在的長沙市雨花區(qū)在全面推進生命化課堂,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上,做了大量的嘗試。作為一個實踐者,筆者一直在常規(guī)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嘗試將信息技術手段和課堂有機教學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另外,如何將信息技術手段和課堂的恰當融合也引發(fā)了筆者的一些思考。
一、以學定教,多種途徑精確了解學情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前預習是上好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以筆者執(zhí)教的Its very cold. 為例,孩子預習之后,在課前測中筆者推送即時練習給孩子們,孩子們在平板上即時作答,數據平臺能即時收集孩子們答題的正確率、出錯點,快速、準確地了解學生對上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之后的教學打下基礎。在上新課之后,筆者設計了錄音上傳的任務,給每個孩子錄制語音的機會,并在課堂上開展聽、評、學生間互評的互動體驗,精準發(fā)現孩子語音的問題并進行糾正,這一手段的運用,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課堂沒有辦法一一落實每個孩子語音方面的完成情況這一弊端。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還能在課堂結束后反復回放進行課后延伸學習,拓寬了孩子的學習領域。
二、多學少教,自選資源豐富學生體驗
“少教多學”顧名思義是老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北京外國語學院鄧昌炎教授說過,“課堂是一個舞臺,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一個導演,決不是主角。”教師在課堂講得過多可能造成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從而缺乏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本領,使他們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懶得想。反之,把課堂時間和課堂空間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討論,開展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學,教師盡可能少講。這樣學生會快樂地多學,又能體現老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英語課堂中如何去實現少教多學呢?信息技術手段的加入就能做到這一點。同樣以筆者執(zhí)教的Its very old. 為例,在深入學習倫敦三個景點的環(huán)節(jié),筆者為孩子們準備了有聲點讀書,視頻介紹短片,還有身臨其境的實景圖,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資源進行自學。把傳統課堂上沒有辦法呈現的知識點、文化背景等,形象、直觀、真實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景點進行自主學習,完成相應的檢測習題。雖然沒有了老師的教授,但孩子們對知識的獲取是主動的,也必將記憶深刻。因此,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學、思考,實現少教多學,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愉快,讓老師教得輕松。
三、以用促教,小組合作模擬情境運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堂要注重語言實踐,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要以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設定目標要求,其實也是關注孩子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小組合作是最好的實踐方式。筆者經常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以自學為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還是以筆者執(zhí)教的Its very old. 為例,在課堂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平臺推送了四個主題的資源包給孩子,要求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所學的形容詞完成主題介紹的任務單,拍照、上傳,并進行小組展示。由組長負責征求大家的意見,確定展示主題,然后副組長負責組織大家進行介紹短文的補充、完善,由第三號同學負責組織大家進行相關展示排練,第四號同學負責拍照、改名和上傳,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兼顧到每一個孩子。
總而言之,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是一個新事物,在教學實踐中顯示了它的巨大作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英語教學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應遵循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切忌過分依賴,它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育。我們必須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營造學習英語的氛圍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知,就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提高效率、優(yōu)化課堂教學。只有讓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方式適當結合,揚長避短,相得益彰,都為教學服務,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徐婷.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生命在課程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