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要有“道”,就要去學習 “師道”、 理解“師道”、踐行“師道”?!爸袊處煛ぞ吹聲v”聚焦師道傳統(tǒng)與師德建設這個話題,既溫暖著師心,也溫暖著華夏民族。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這個話題常提常新,因為每一個師德的建設者都會用自己獨一無二的心與靈去領納、悟解與呈現這個“為己之學”。
2018年6月30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郭齊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長、敬德書院執(zhí)行副院長吳潁惠,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期刊社社長姜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黃四林,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助理胡蘭,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育處主任丁長林及各地學校的教師代表在北京海淀敬德書院一起討論、交流了師道傳統(tǒng)與師德建設。
論壇主辦方代表姜鈺在開場致辭中說“師道是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是靈魂”“論師道、談師德,目的就是‘以師道重塑社會風尚,以師德涵養(yǎng)教師心靈”。
師者,拿什么來獲得尊嚴?
作為教育史的研究者,郭齊家教授與程方平教授都不約而同地從民族智慧的角度來闡釋他們心中的“師道”與“師德”。
郭教授引經據典闡釋了“師”的作用與地位?!秾W記》說:“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避髯诱摻處煘椤疤斓卣撸疽?;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韓愈則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p>
“凡學之道,嚴師學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這是《學記》所論及的師道尊嚴。郭齊家教授認為《學記》反映出教師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包括天子在內的國民的尊重,然而其更大的啟示在于讓我們認識到教師本身是不簡單的,不是任何一個人隨隨便便都可以當老師的。而程方平教授則直接發(fā)問:“師者,拿什么來獲得尊嚴?”
程教授發(fā)出了一系列的設問:“是因為我們當老師嗎?是因為我們有著教師這個名稱嗎?是因為我們從事教師這個職業(yè)嗎?”他的總結是:“師道尊嚴不是‘師名尊嚴,也不是‘師位尊嚴,是跟師道連在一起的;中國的教師理論特別強調師道,這個跟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包括基本的思維方法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程方平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們今天提倡社會尊重教師,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有深刻的思考,我們不能因為進了教師這個行業(yè),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份尊重。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尊嚴就會慢慢地消失?!薄白饑啦皇莿e人給的,而是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得的?!薄暗乐?,師之所存,如果這個人沒有道,沒有人格,沒有職業(yè)的操守,那么他雖在其位,也不能被學生尊敬為師?!薄拔覀兂艘岣呓處煹穆殬I(yè)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之外,維護教師的尊嚴要從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師道、師德開始。這樣,我們中國的教師發(fā)展,就可以在很多方面,不僅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還可以對世界教師教育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到中華傳統(tǒng)哲學中深挖“師道尊嚴”
程方平教授關注了國內外的教師理論,經對比得出了一個結論:“平心而論,中國的教師理論有更開闊的思路,有更開放的標準,為教師充分發(fā)揮其導師的作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空間。”
程方平教授認為,中國的師道傳統(tǒng)非常具有原創(chuàng)性,給中國的教師提供了自尊自強的重要空間。“比如說,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簿褪钦f別人有真善美的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師不一定是由職位固定的?!?/p>
這些思想在韓愈的《師說》里發(fā)展得更充分?!啊畮煵槐刭t于弟子,這給教師的自信自強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huán)境。在一些課上,如果教師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這個并不恥辱,但是一定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tài)度。這節(jié)課答不上來,下節(jié)課把這個問題重新帶回來跟學生分享,這個是更認真、科學、真誠的學習態(tài)度,而這種影響可能比獲得具體的知識更能長遠地影響學生?!?“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教然后知困,這個思想對教師怎么評價自己,管理者怎么評價教師非常重要?!?/p>
程方平教授因此認為我們在向西方學習具體化的、細分的教師理論和教師評價標準的同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握住中國的教師理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教師真正的職業(yè)自豪感,其實是來自于我們對傳統(tǒng)師道的繼承”。
程教授提到,國外的教師發(fā)展的研究者很關注中國教師的發(fā)展模式,他們發(fā)現中國的教師發(fā)展是團體的發(fā)展,而國外的教師發(fā)展是自顧自的,如果一個教師得到另一個教師的幫助,可能要付出經濟上的代價。但是在中國,新教師由老教師引領,個人的發(fā)展有教研室、年級組來幫襯,他們很羨慕中國的教師發(fā)展的模式。因此,“我們自己更要在這些方面努力挖掘我們中國原創(chuàng)的好傳統(tǒng),這是中國教育能夠持續(xù)提高質量,能夠贏得社會更多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師德,是實踐出來的
郭齊家教授談到了王陽明“致良知”的學說,他認為這一學說“對當下師德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系師德修養(yǎng)的靈魂和第一原則,告訴了我們一條道德人格的上升通道,彰顯了人性本來的光輝;強調人性的光輝不僅要照亮我們教師自身,還要照亮他人,照亮我們的學生。關心學生心靈的成長就是關心良知,良知不但是真實的自我,而且是道德的本源和道德行為的源頭,教師只有體會到這一真己,才會有真正的師德意識和師德行為”?!罢嬲慕逃挥袕囊粋€人的內心意識開始,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教育”。
王陽明所倡導的“知行合一”中的“知”即指良知,郭教授對此的解讀是“它告訴我們,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fā)用出來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這可以賦予當代教師實踐和完善自我的勇氣”。
來自兩所學校的教師代表以生動的校園故事展示了他們在師道建設方面的扎實踐行,對“良知”“師德”做了默契的回應。
來自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助理胡蘭介紹說:“對于一個人的尊重,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們這所學校師道傳承百年不變的堅守,所以這樣的一所學校里是有兒童的,是以‘讓兒童站立在學校中央為教育哲學的學?!睂W校通過弘揚核心價值觀來點亮教師的信仰,制定辦學行動綱領來指引教師的行動,出臺“成志教師手冊”來規(guī)范教師的行為。又在核心產品的研發(fā)方面給教師搭建了一條專業(yè)化的學術成長道路,幫助教師在日復一日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對自己的認同感,提升育人的高度。
來自教學一線的三位清華附小教師又分別分享了自己在帶班過程中對“師道”的思考。李秀玲老師在解決班級中男女生對立的問題中悟到了“當班級出現問題時,我要及時反思扭轉局面;當班級穩(wěn)妥發(fā)展時,我創(chuàng)造機會展示精彩;當班級形成凝聚力時,我來調動師生家長的積極性,邁向更高的平臺。這不僅是為每個學生書寫精彩的一課,同時也是為我的職業(yè)生涯填上精彩的一筆”。張晶老師為自己三十年的教師生涯做了總結:“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就是‘做,如果用兩個字形容就是‘堅持,三個字就是‘堅持做。陪伴、耕耘、期待、傾聽花開的聲音,永遠相信教育的力量!”姜國明老師為了找到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推行“師徒結對”,讓學力較好的同學帶動學力較弱的同學;他又耐心、細致地把每一個學生作業(yè)的改錯情況記錄下來,以此為孩子們搭建一個更為公平的評價平臺,激勵孩子們不斷地向前追求。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教育處主任丁長林介紹了十八中的“聚寬教育踐行”。十八中的校訓明確指出教師必須具備學、問、寬、仁,教師不僅要為每個孩子在18歲之前打下健康身體的底子、強大精神的底子,也要為自己的職業(yè)和生活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十八中的教師要擁有崇高的教育信仰,高超的教育、教學水平,端莊典雅的氣質,不但要做一個堅定的人性理想主義者,同時還要具備教育教學研究的能力和方法,成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四個引路人”。
十八中更為獨特的貢獻在于,他們關注教師的生命成長,幫助教師協(xié)調好“三種空間”的和諧平衡——第一空間是居住空間,第二空間是工作空間,第三空間是介于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過渡空間。協(xié)調好這三種空間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教師豐富情感、提升智慧、強大內心,從而提升積極健康的專業(yè)發(fā)展空間。
涵養(yǎng)師道,讓教師幸福起來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黃四林副教授在師道的涵養(yǎng)中體會出了教師的幸福感,他說:“知行合一,涵養(yǎng)師道,提升教師的幸福感; 談師德的前提應該讓教師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神, 師德建設的本質應該是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但是教師僅僅成為一個人還是不夠的,因為他有職業(yè)的特殊性,師德引導教師從道德理想、道德理念上來獲得崇高的成就感,體驗到幸福感,這就是孟子講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p>
這種“幸?!辈⒎且軠y,發(fā)言的幾位教師都分享了他們各自的“幸福”。
姜國明老師收到了一份畢業(yè)生送給他的禮物——《好玩的數學》,這是孩子在3年中積累下來的小課題研究集。在前言中,孩子說:“我特別珍惜老師的指導和修改過的每一次數學小課題的研究報告?!边@給姜老師帶來了極大的感動與幸福。
張晶老師曾經身患重病,患病期間還堅持與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作戲劇,她說:“這個過程給了我勇氣、力量和戰(zhàn)勝病痛的企盼?!痹谏∑陂g,她收到了孩子們寫給老師的悄悄話:“親愛的張老師,我晚上夢到您了,您腎里的瘤子被醫(yī)生切走了,您又回來了!”“是您帶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感謝您的陪伴。您不僅教我們學習,而且教會我們做人?!薄澳恼n程特別生動有趣,我也越來越喜歡語文了?!薄白瞿膶W生很自豪和幸福?!币晃患议L說,張老師送給孩子們的“六一”兒童節(jié)禮物“是送給2012級6班每一個家庭的人生厚利,是愛的教育,是愛的信仰,也是愛的奉獻”。張晶說:“作為老師的幸福還來自于同事的評價,評價當中的語言都指向了愛。這也是師道——愛在細節(jié)?!?/p>
北京海淀教科院院長、敬德書院執(zhí)行副院長吳潁惠最后總結道:“我們真的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好老師,我們真的需要學而不厭的好老師,還需要講究方法、循循善誘的好老師。這是孔子的教師觀,也仍然是當今社會的教師觀。”同時,吳院長也感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能不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教師隊伍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師道、師德是當今教育所缺失的,“這也正是敬德書院的責任和任務,我們希望一次又一次與傳媒結合,進行師道會講;我們希望在今天的社會中培養(yǎng)的是人師而不只是經師,這是‘敬德會講的基本思想?!?/p>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