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紅娣 程旻 馬琳
【摘 要】問題是學習活動的核心,教學時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有助于有效推進思維深入,展開深度互動。教師在英語教學時可設置情景式問題引“話題”互動,設置梯度性問題引“思維”互動,設置開放性問題引“語用”互動,設置文化辨析性問題引“文化”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感知、理解和應用英語語言,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
【關鍵詞】情境式問題;梯度性問題;開放性問題;文化辨析性問題;深度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57-0013-03
【作者簡介】1.華紅娣,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南京,210019)教師,一級教師;2.程旻,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南京,210019)教師,二級教師;3.馬琳,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南京,210019)教師,一級教師。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統(tǒng)一體,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可能發(fā)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互動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參與互動活動的頻次和質量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互動的過程中,問題是師生互動的核心影響要素,影響著互動效果。許多教師往往因為缺乏問題意識或不能準確判定學情而設置一些無意義或難度偏離的問題,使師生互動停留在淺層次的知識獲取水平。而基于教學目標和具體學情,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適合的問題類型,或可促進師生展開深度互動。
一、以情境式問題引“話題”互動
語言的學習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有效的情境問題,引發(fā)學生圍繞情境主題展開互動。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建立一種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情感存在一定相似性或關聯(lián)性的教學情境,然后在教學情境中融入問題,從而讓學生通過實際情境感知學習的內容,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感,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深入話題展開討論與交流。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跟上兔子小學英語分級繪本”A Magic Card時,教師先扮演魔術師的角色,通過魔術表演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魔法世界的情境,從而自然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主題,引導學生圍繞A magic card的情境,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自由談論魔法卡片的相關知識,展開熱烈的話題討論,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得以有效提升。
情境式問題是互動的導火索和載體,能夠引發(fā)學生主動鏈接自身的經歷、知識、興趣,形成自己的觀點來參與深度探討,從而在共享中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讓學生有思想、會表達,形成內在的語言素養(yǎng)。
二、以梯度性問題引“思維”互動
在同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習慣和個性特點都是因人而異的,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設計有梯度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成長。
例如,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下 Unit 8 Birthday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梯度問題:Whose birthday is it?Whens her birthday?What does Su Yang do at her birthday?If youre Su Yang, what else will you do to celebrate it?Why?這幾個問題從易到難,從簡到繁,難度逐步增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在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學業(yè)水平編排異質學習小組展開討論,讓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給每位學生提供參與溝通的機會,引發(fā)小組共鳴和爭論,形成思維共振和信息共享,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以開放性問題引“語用”互動
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拓展學生語言學習的寬度,加強溝通交流,充分挖掘學生的語用潛力。教師提問方式可以分為展示型提問(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和參考型問題(開放性問題),前者強調機械操練,雖便于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卻不能為學生提供真實交互的語言情境,不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后者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學生在思考解答時不僅要有相關的基本常識,而且需要激活相關的背景知識,這種在潛意識中完成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將學習的新知識與相關的背景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有效的理解記憶。開放性問題重視語言內容,關注思維過程,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或模擬真實的語言情境,激活學生的興趣與問題意識。
例如,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 六上 Unit 8 Chinese New Year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課伊始設計開放性問題:You have read the story, can you propos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story?學生會紛紛舉手提問:Where does Anna live? When is Chinese New Year?What are Anna and her family going to do tomorrow?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on the 2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s Day?開放性的問題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在緊張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強。
提出開放性的討論問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產生智慧的火花,不斷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可以有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受到不斷挑戰(zhàn),學生的潛能在問題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化中得到充分的挖掘,學生的語用能力在開放性問題的探索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以文化辨析性問題引“文化”互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英語教材中,有許多有關西方的文化與習俗的篇目,教師可以依據(jù)課本編排和學生學情,有意識地提出一些文化辨析性問題,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批判反思中了解中西方文化,準確得體地使用英語。
例如,朗文版《英語》三下Festivals We Like 的story板塊,故事主角是圣誕老人,但是發(fā)生的地點是在中國,時間是在端午節(jié)期間,故事背景為龍舟比賽進行時,教師可以借此引發(fā)學生閱讀反思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和交流讓學生對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所了解。
T:What are they doing now?
S: They are having a dragon boat race.
T: Why do they have this race?
S :Because it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t that time.
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is festival?
S: We can eat rice dumplings, and watch the dragon boat races.
T: Who is watching this race in the story?
S: Santa Claus.
T: Thats strange. Why does Santa Claus come?Lets read the story.
在教學中,教師先介紹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繼而利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和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圣誕節(jié)突出故事情節(jié)的矛盾點,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由此自然地導入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有利于在比較中深化對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的理解和認知,養(yǎng)成跨文化理解的包容心態(tài),以助于語言交流。
知識在互動中得以傳遞、分享,生命態(tài)的課堂在互動中得以構建,生命的活力在互動中煥發(fā),興趣在互動中增強,思維在互動中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新課程倡導在師生、生生的有效互動中動態(tài)生成合作交流、互動共贏的高效課堂。教師要聚焦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合適的互動內容和互動形式,營造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提問、討論、交流共享等多樣化的有效互動途徑組織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教學的多邊深層互動,在互動中感知、理解和應用語言,在互動中發(fā)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