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須圍繞如何解決數學問題而展開學習。因此,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的關鍵。文章圍繞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探討研究,為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6-05
作者簡介:劉雅芳(1977—),女,福建連江人,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眴栴}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學生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就是將學習的數學知識深化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方向和學習活動都是圍繞著問題而展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一些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情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下五個方面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一、利用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學習中的一種必然產物。學生原有的認知碰到新知之后會產生困惑,巧妙利用認知沖突是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方法,這樣的創(chuàng)設容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課時,教師出示情境圖:有編號的彩色氣球36個,按照紅色、黃色、藍色這樣的順序進行排列。教師不看屏幕,學生任意說個號碼,教師馬上就能說出球的顏色。當教師真的準確報出球的顏色時,學生的好奇心就被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告訴學生,其實這里是有秘密的,只要大家認真學習,也能很快掌握這個秘密。這樣學生就產生了獲取知識的欲望,就會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課堂教學的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又如,教學“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學生已經學過了“同分母分數減法”,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之前先把這個法則復習一下,然后讓學生嘗試計算1/2-1/3=(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顯然是計算不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這樣就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當學生利用已知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時,就會產生一種急于探究又無從下手的狀態(tài)。這種認知上的沖突自然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調動起來,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
二、借助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對故事最著迷,一聽故事就容易進入故事所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創(chuàng)設學生容易接受的故事情境,把數學知識貫穿其中,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如教學“分數大小比較”這課,教師結合《西游記》中的情節(jié)設計了數學故事: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化齋得到了一個西瓜,豬八戒見了就胃口大開,直流口水。悟空要求把這個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個人1/4。豬八戒聽了不高興:“老豬我肚子大,食量高,要吃1/6,至少也要1/5?!庇谑侵液窭蠈嵉纳澈蜕芯徒o他切了1/6,當豬八戒看到自己分到的西瓜比大家的都小時,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猛拍自己的腦袋:“豬腦袋,豬腦袋!” 這時,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為什么豬八戒分得最少?”這時學生都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起來了。
又如,在教學“體積概念”這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烏鴉喝水》的故事來設計問題情境:一只烏鴉口渴了,看見地上一個瓶子里有半瓶水,但是瓶口太小了,烏鴉頭伸不進去,一直喝不到水。于是烏鴉想了一個好辦法,用嘴叼了幾個小石子投進瓶子里,這樣就輕輕松松喝到水了。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么放入石子后就能喝到水?石子與水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這種現象能說明什么?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引出了本課的新知——體積的概念。在這樣的故事中,學生理解起來相當容易,教學的重點、難點一下子就被突破了。
三、挖掘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非常喜歡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縮短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更愿意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雖然游戲的形式各種各樣,但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征來確定。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很強,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會加減法運算。中高年級學生的游戲方式盡量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的、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情景游戲。如教學“可能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游戲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準備的三個袋子里摸球,袋子里有三種不同顏色搭配的兩個球,有的兩個都是白的,有的兩個都是黃的,有的是一白一黃。每位學生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是什么顏色,然后讓其他學生繼續(xù)摸,摸的結果每組選一個人記錄。學生覺得很新奇,興趣盎然。等活動結束后,通過分析記錄的數據,很自然就引出了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的數學知識游戲化,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四、結合實踐操作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實踐操作能力一般指學生的動手能力,其實還結合了眼睛、大腦的協(xié)同工作能力。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研究探討,引發(fā)思考,學會質疑。在教學“圓的周長”這課前,教師讓學生準備一條繩子和若干個大小不同的圓,在課上讓學生用繩子量一量圓的周長和直徑,然后把周長除以直徑,看看有沒有什么發(fā)現?通過計算、討論,學生得出了周長除以直徑結果都在3.1左右。這樣教師稍微點撥一下,計算周長的方法學生就掌握了。
又如,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這課,教師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規(guī)則形狀的物體,然后把收集的物體放在一個袋子里,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然后說說自己摸到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學生在看不見的情況下體驗物體的形狀,內心特別期待。接著教師讓學生把物體拿出來再看一看、擺一擺、捏一捏、轉一轉,讓學生的所有感官都調動起來。然后讓他們把這些物體自由組合成各種形狀的物體,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樣,不但能給予學生新奇的感受,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加深,獲得良好的數學思想。
五、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北热?,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同桌的小明不小心把小華的數學書帶回家了,而小華回家要做作業(yè),這時小華要怎么樣才能最快拿到自己的數學書呢?通過討論,形成了這個方案:小明送,小華接,這樣最節(jié)省時間。然后把這個知識遷移到平時的相遇問題中去,為學生以后解決相遇問題打下了基礎。
要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有效的問題情境,要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這課前,我讓學生在家附近的商店或者超市去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然后把了解到的商品的價格信息記錄下來,作為學習新知的課堂教學資源。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顧客和營業(yè)員,讓他們在文具盒、筆記本等物品上標上價格,模擬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進行商品交易、買賣、討價還價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自主感受問題、發(fā)現問題,并進行深度探索,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和時間進行表達、質疑,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寓教于樂。只要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問題情境,必能引領課堂走向成功,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丁思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探析[J].戲劇之家,2017(23):194.
[2]季勝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