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萍
摘 要:語文學科有很強的開放性質,是小學生必修的科目之一。但是,現在很多小學生對語文課產生厭煩心理,這種現象不管是對教師還是家長來講,都不是一個好現象,針對此種現象,教師應該及時找出解決辦法。當今社會,對學校培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學好語文不僅是當今時代教育的要求,還符合“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方案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年齡比較小,但是他們的思維反應能力很強,為使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語文,并對其產生學習興趣,教師就必須要及時發(fā)現并糾正自己的不足,與時俱進,將新課改的教學模式運用在教學當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一、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不足之處
1.受傳統(tǒng)教育教學影響太深
小學生天性活潑開朗,他們適合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但是,很多小學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總以嚴肅的態(tài)度進行課堂教學,使小學生認為自己是被動在學習,偶爾聽到老師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就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或看法,但由于課堂氛圍的嚴肅,小學生在課上很少積極發(fā)言,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
2.單一的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內容通常都會被分成多個部分。如古詩、寓言故事以及散文詩歌等,若是讓專業(yè)人士對小學語文的課本內容進行分析,現有的這種排版方式蘊含著無限的趣味性。但是,還有很多語文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影響太深,并不重視教學方式的改變所帶來的效果,因此,教學方式極其單一。例如,生字詞的學習,通常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范讀,學生坐在課桌前跟讀,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極其的枯燥乏味,同時還會產生厭倦心理,之后就會分散精力想其他事情或者做小動作等,通過這種“胡思亂想”的走思方式,使自己在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氛圍中找到樂趣,但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小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吸收。
二、使用新課改方案改變教學方式
1.使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他們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才能對其有更加深入的探究,還會使注意力極其集中。我們應針對小學生的這種特點,找出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生學習成績和效果。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在進入正式的課堂講課之前,可以找一些與課文相關或相同的典故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本節(jié)課文講課的引言。例如,散文詩歌的講解,就可以先從它們的歷史背景開始講,再到詩歌形成的過程以及詩歌的作者在當時寫詩的心態(tài)或者是與其相關聯(lián)的奇聞趣事,最后再進入課文的講解。對于詩歌原文的講解,教師應該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講解,在揭露作者所表達或描寫的感情等內容時,應使用繪聲繪色的語言進行講述。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氛圍的輕松愉悅,還能集中精力學習語文知識,同時,還會主動去探究課文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意境,并思考相關問題。
2.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當中,通常都是黑板授課,以教師為課堂教學中心,極少顧及學生的感受,也因此致使小學生對學習產生倦怠心理。為使小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教師開始以“怎樣使小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為主題的教學方式展開探討。例如,使小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老師退居臺下,把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小學生,老師只在學生遇到疑問或困惑的時候進行指引,起到導向標的作用,讓小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講授寓言故事的課文時,老師就可以讓小學生進行角色模仿與表演,利用這種方式,使學生對該寓言故事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印象,并且在提高自己學習成績的同 時,還能使自身學習的知識更加豐富。
3.鼓勵式的教學方式
教師的鼓勵也是促使小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學習中,小學生普遍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因此,怎樣才能讓學生抵制外界的誘惑,集中精力學習,成為眾多語文教師遇到的最大難題。教師在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應該以傾聽者或朋友的身份去和學生交流溝通,這樣學生會很容易和老師說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學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想到找老師幫忙,解開心中困惑。教師也可以順勢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煩惱或困難,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去學習。同時,對于那些成績稍差的學生,教師更不能吝嗇使用贊美之詞,尤其他們稍有進步或表現好的時候,一定要及時鼓勵,如“你真棒”“很好”等,使他們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努力奮進。因此,通過對學生的鼓勵贊美,也能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更好地學習語文。
4.利用多媒體教學
當前,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加快中小學現代化教育進程,讓多媒體走進學校課堂,因此,語文教師也應該借此機會,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多媒體有著生動形象等特點,是以動態(tài)教學為主的模式,對于好奇心強的小學生來講,此種教學方式極受歡迎。例如,教師在講解詩歌散文之前,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抒情的音樂或視頻,讓學生在看視頻的同時還能學習普通話。然后,再讓學生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朗讀詩歌,既能增長學生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更能提高教學效果及質量。
作為一名“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模式,并快速推廣到學生之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并樂在其中,體驗學習的快樂,拓展自身的想象力及其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李冬梅.淺論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過程[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11(11):143.
[2]陳威.“實踐取向”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